ZKX's LAB

可惜英雄,袁崇焕

2020-12-13新闻11

袁崇焕督师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 ),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还是奸臣现在史料众多,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不要什么书都不读不看,自我臆想就发文瞎说,历史不容揣测。

现在对袁崇焕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擅杀毛文龙和袁崇焕的能力这两方面。另外还有后金绕路蒙古,一直烧杀抢掠到北京城下,袁崇焕没有做出有效举动,形迹可疑。

毛文龙左都督平辽总兵官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一名伯龙,字振南,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明朝末期将领。

第一先说擅杀毛文龙,“文龙无罪”是毛文龙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他到底有罪无罪呢,一会在说,现在先站在袁崇焕的角度综合资料说一下他杀毛文龙的原因。

谋款斩帅说:

崇祯长编: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袁崇焕议和说:

满清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通书崇焕,使杀毛文龙,佯许还辽。此次袁崇焕一上任,思杀毛文龙,则辽可得。《明季北略》卷四载。

“崇焕既杀文龙,密报于清议和。清主大喜,置酒高会。”——《明季北略·卷五》

明史袁崇焕传: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还有一种说法,斩帅之前,袁崇焕三次会见毛文龙,提出了东西夹击后金的计划,而毛文龙拒绝配合。而当时正处于明廷实施停发东江饷造成毛文龙发兵两犯登莱报复朝廷的阶段。毛文龙与崇祯朝廷剧烈的军事对抗。各项因素的结合,使得袁崇焕作出了一个判断,毛文龙要叛明投敌。而毛文龙入登莱杀百姓冒功的事在《东江遗事》中有记载,时间也对的上。

另外,毛文龙有通敌走私、资敌禁物的累累前科,多次被大臣举报到明廷,先后发现、举报毛文龙走私资敌的明朝大臣为:薊辽督师孙承宗、薊辽总督阎鸣泰、登莱巡抚武之望、登莱总兵杨国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全部都是毛文龙的上级和同事,也就是说,毛文龙工作上的亲密伙伴。

以上是种种说法,先说一个核心问题:“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不是要投敌,是不是要背叛明朝”?

我的结论是:袁崇焕擅杀大臣犯有死罪,但绝对不是汉奸。

首先,他握有重兵,辽东所有兵马除了毛文龙手下的两万杂兵以外,都在他的手上。袁崇焕若要投敌大可直接像汉奸吴三桂一样把关一交,就直接可以封侯拜相,根本犯不着跟皇太极玩一些手段,这是一个大前提。

下面说他被后世怀疑的地方,很多人说在各种档案中有袁崇焕与后金私通信件的证据。我要说明一下,这个根本算不上什么证据,毛文龙也跟后金有很多书信往来,甚至还有“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这样的话,其中真假先自己分辨(一会如果没有讲乱,还记得这里,我就讲一下)。皇太极是一个“文人”气质的反贼,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跟大明的各种官员保持书信往来,而且无论胜仗败仗书信中都很客气,努力为以后劝降打下基础,所以,他是跟很多人都写书信,哪怕当时正在交战,他也能写的跟逢年过节过来串门一样,注意他这一个特点。再说袁崇焕为什么要跟他通信————因为袁有议和之心。

事实上辽东局势很差,朝廷军饷也有问题,五年平辽基本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袁崇焕的策略就是先议和,再发展,等势力起来在与后金决战,而且议和之后双方无战事,这样就算没有复辽也不会引来怪罪。我觉得这是原因之一。至于书信往来中后金多次要求杀毛文龙以表明诚意对袁崇焕杀毛文龙有多大的影响,或者这些记载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很复杂,有多个方面:1,毛文龙该死,他杀良冒功有很多次,杀的都是无辜百姓。2,不听调令,拥兵自重。这条应该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袁崇焕眼里不容沙子,肯定是有收编他的队伍的想法的,既然不服调令,那就收编了你。3,与后金做生意,有资敌行为。毛文龙在皮岛做生意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是跟后金和朝鲜这两方面,但资敌比重多少,相信不大,因为大部分都是日用品居多。

至于是不是有后金要求的杀文龙以表诚意,或者单纯的看不惯毛文龙这个兵痞子,不服管教就是要灭了他,这个就只有袁崇焕知道了。因为袁崇焕这个人性格缺陷很大,其实在我看来出任辽东一把手是有问题的,因为早在孙承宗手下任职时候他就有过违制斩杀将官的记录,当时还是天启年间,被孙承宗保下来了,可见杀毛文龙一事应该更多的是袁崇焕性格缺陷的行事风格。

王在晋对他有个评价,说他不遵守国家法度,鲁莽不堪大任。其实可以做个参考,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升迁太快,主政前没有在辽东基层长期工作的过渡期,行事也有些鲁莽,有忠君爱国、报效国家的抱负,无论能力还是勇气都属一流,但缺少历练沉淀。如果能在孙承宗手下在打磨几年,可能会更好一些。

“上问以殺毛文龍,今反逗留,何也?不能對。至擅殺毛文龍,朝议紛紛,以致殺身。 《崇祯宝录》”

还有后金绕路蒙古,一直烧杀抢掠到北京城下,袁崇焕没有做出有效举动一事。首先肯定不是袁崇焕故意放行,有人说当年袁崇焕早就知道后金的进军路线,但是却有没有做任何动作,以至于被杀到北京城下。这个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也有提起,涉及到袁崇焕的作战风格和性格缺陷。他可能是有关门打狗的想法,依托北京城效仿于谦当年的壮举,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无论谁是皇帝都不可能让你一个镇守边关的将领领兵入城的,而且还是在敌军不知道为什么会绕过你的防线杀向北京的前提下,这样崇祯如果不多疑,那就是傻了。

平时也不注意团结同事,与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王之臣都有矛盾,满桂被伤一事更是糊里糊涂的被算到了他的头上,也是冤枉。

总之,袁崇焕杀毛文龙后金少了一些后顾之忧,之后辽地只有袁崇焕能守,而袁崇焕犯有死罪,杀了袁崇焕,边事益无人。

明史袁崇焕传: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崇祯是真的惨。

身边能用的人都有性格缺陷,毛文龙在辽东多年,但是烧杀抢掠百姓,不堪大用。袁崇焕上来就砍了毛文龙,还来了个想入北京杀敌,让人心生疑虑,留着又不合法度,不知道此人是不是有反心。身边想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将领,却是难上加难,全是烂摊子。而辽东满清又是新生政权,正是起步期,蒸蒸日上,将领是努尔哈赤一手带出来的能征善战的将领,皇太极上位后又阴险毒辣,善于谋略。

崇祯自己有用人不当,太过心理洁癖,对于党争只是一味打压而不能用,孙承宗因为被化为东林党所以就弃之不用。而很多情况很多大臣就算用了,上任后首先也是先排除异己,挖坑打小报告,整自己人,对于朝政的事情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鈡,不做事就少被抓把柄,做事被查就乌沙不保,总之真的很难,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会,那是什么样的绝望下说出来的话。

毛文龙能不能杀?

皮岛位置示意图

那些讲奠定领土,继承领土的满遗们,为啥没继承下来,出来走两步。

毛文龙是不是汉奸,有没有投敌的可能呢?

《满文老档》毛文龙降书四

《满文老档》的准确性不好说,因为满清档案在乾隆年间经过了大的修改,其中很多都改的自相矛盾,但毕竟是史料,大家且作一观。

里面记载的毛文龙降书有很多,在这封信中,毛文龙提及了两件事, 1,阔科固山访问皮岛后返回,是在崇祯元年五月十六。这个时间,户部已经有人在皮岛。 2,也即在这次访问的过程中,登莱总兵杨国栋派人打探东江动静,引起了毛文龙的警觉。

毛文龙信中的内容是可信的,崇祯元年八月,杨国栋上疏陈毛文龙十大罪,其中就有“私通粟帛易敌参貂”,应当是杨国栋的探子在五月侦察到了毛文龙正在同后金马市交易禁物。杨国栋感到事件重大,随即上疏朝廷。

这里说这些资料是为了说明这些书信资料是部分可以相信的,因为遥相辉映。记载的书信一共有七八封之多,其中涉及到毛文龙表达“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曩者修和之策,为两国结局之著,承台吉不弃雅谊,诚两国纳福之大窍会也。不意先承厚贶远颁,俾愚父子辞受两难,谨对伻拜领,感谢感谢。但修和之大主意,尽在去官腹内。且来官云,留质一节,甚非不佞意也。舆台吉交谊,当在古人中求之,义气中讲之。况令先君在抚顺时,曾与不佞意气相投,语言皆合,但两国争持,不便往答,今接见台台翰剳,如见颜色,疑念顿释,焉用官质?惟天可表。今具微物,聊为初交之贽,更乞台吉实心作事,勿听谤言,永结胶漆之雅,莫作负心之举。台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不观孟氏书云:“亦有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请熟筹之,万万。 名具正幅。左冲。

在这封降书中,毛文龙向黄台吉夸下海口,禁物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大饥荒中的后金,不必担心断货。

“台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虑,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担当耳。”毛文龙好大的口气。

这里充分说明毛文龙是汉奸,死不足惜。不过我觉得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除了杀良冒功、与贼通商,也没有实质性的其他行动。这个兵痞也有可能是在与后金虚与委蛇。

那么问题来了,我看网上整天很多人说崇祯如何无能,袁崇焕怎么怎么样。我就问你,如果你有情报系统截获了此类信息,你怎么判断,怎么处理?

别忘了,前面还有后金不断要求袁崇焕杀毛文龙,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毛文龙如果真的投敌,后金感觉此人可用就不会让袁崇焕杀他。而且还有很多毛文龙趁后金空虚过去抢一把的记录,和派遣间谍过去游说汉人将领反金的记录。

我个人的看法是此事跟袁崇焕与后金书信差不多,都是双方智谋较量,袁崇焕第一次书信求和就后就疯狂修整宁远城,而后也是为了争取时间,而毛文龙可能私心更多一些——为了通商赚钱。

还有《东江遗事》中记载了毛文龙的死罪——抢劫杀人。

今兵卒登岸,杀夺之寻端逐隙,不曰受我参貂若干,则曰受我商人领状若干,不发一文,复邀至庙岛,厉目相视,五部内不知所置。幸而小船遁归,直至臣乡抚按急为设处,始饱欲而去。《东江遗事》毛九华疏

毛九华在疏中,描绘了毛文龙上岸后,杀人抢掠直至离开的过程,并用“饱欲而去”描绘毛文龙的状态。

另一个提到崇祯二年毛文龙在登莱抢劫的人,则是毛文龙的部下,皮岛副总兵刘爱塔在双岛斩帅后,写给后金汗黄台吉的降书。

“其率兵於山东地方收粮,逼迫前往,乃因不合意,即行劫掠。”《满文老档》毛文龙等处来信,刘爱塔致黄台吉降书。由于这两个人的特殊身份,同时对毛文龙造假的可能性非常低。

然文龙之罪案尚不在焉,罪案之大确者,无如未有诏命,不奉调遣,凭空挂帆麾众,二次指登,此何为也?

擅自离开守卫的地方,是法律所禁止的,带兵去内地不是你防区的地方,是臣子大忌要被杀头的,毛文龙算什么东西,敢公然犯忌犯法?(夫擅离汛地,法令所禁。称兵内向,臣子大戮,文龙何人,敢公犯之?)

以此看来,“文龙无罪”是不准确的,犯的而且是死罪。只是有点不一样的就是,杀人的不应该是袁崇焕,也不应该是这样的方式。而且在当时来说,带兵的将领犯此类事件,很多时候就得过且过不予追究了,因为当时正值乱世,留着有能力可以做事的“兵痞”将领,总比杀掉他要有用的多。

但如果我是袁崇焕,可以收服毛文龙的兵马,而且少了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以袁崇焕的消息资源,不确定此人会不会反),毛文龙死了更有利于掌握全局,说不定也会想法除掉他。至于说毛文龙手下后来作乱,危害甚大,我也没话说,只能说一句,袁崇焕若不死,想来可以制得住毛文龙的兵马,稳定辽东局势。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满清也没能冲破关来,守关的是袁崇焕也一定不会放满清入关。流贼李自成终究是成不了事的。

#近代史#袁崇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