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邦建国后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中国王朝两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2020-12-13新闻10

什么是郡国并行制?

看这二字“郡”和“国”,意思一目了然,郡县和分封国并立。某种意义上,这应该算是汉朝的创举吧。

西周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大部分是同姓,异姓诸侯都是开国功勋。这个设想很美好,周天子管着各诸侯,各诸侯管着各自的领地,大家其乐融融。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各诸侯要对周天子绝对的忠心。但是,历史告诉了后人,这个想法有点简单,后来,周天子被架空了,诸侯国开始瓜分天下,再后来,就是秦一统天下。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强调的就是“管控”,国家统治者要有绝对的权力。到了秦始皇这达到了巅峰,完全摒弃了原来的分封制,开创了郡县制。下级对上级负责,最后的权力汇集于一人之手,就是嬴政本人。现在看这个制度,只会赞秦始皇视野的高度,但是,放于当时,很多人无法接受,老祖宗用了上千年的东西,你怎么说扔就扔呢?

刘邦建国初期,就面临这个问题,他很清楚,郡县制绝对有利于国家集权,但是,他得安抚那帮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这些人心中可是惦记着分封的。

有一件事,其实可以看出刘邦对分封异姓王的厌恶。

韩信破齐后,捎话给刘邦,齐国挨着楚国,不能弄一个职位太低的官,最好是一个“假王”,否则,很难治理这块地方。刘邦看完气的当时就要废了韩信,还是在张良的劝说下,就势封韩信为齐王。

后人分析此事,一般都是从韩信“讨官”的角度去看,其实,看刘邦后来对异姓王的态度,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是极度排斥分封的,他连听到“王”这个字都会极度不舒服,所以,当时才会对韩信的这番话反应如此激烈。

刘邦难道就看不出韩信对他的忠诚么?秦始皇所作一切都给了刘邦前车之鉴,权力当然要多多地抓在自己手上。韩信所做的一切,在刘邦看来就是臣子该尽的义务。但是,刘邦也明白,天下初定,他如果也照着秦始皇那般做,绝对是找死的节奏。

所以,就折中一下,自家人肯定是要给好处的,至于异姓王也给分封,其余的呢,那就直接接盘秦朝的就好。他如此一做,大家皆大欢喜。

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郡国并行制的利弊之较。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没有缺陷的制度,只能说,这个制度和它所处的时代是否匹配,若是不兼容,那么,就如秦朝急吼吼的上郡县制,定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

一、从政治上保证了刘氏家族的统治基础。

异姓封王无疑放出了一个信号:只要我建功立业了,王侯将相似乎是垂手可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世袭。不要小看“世袭”,那时没有科举,普通人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其实挺难的,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留恋周朝的旧制。

对于刘氏子弟来说,事后弄个地方诸侯更是情理中的事情,一块打下来的江山,你刘邦做皇帝,哥几个做王,才真正体现出“有福共享”。建国之初,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刘邦最为看重的一点。

二、从经济上保证了汉朝的快速复原。

有人质疑过唐朝为何那么快就经济复苏了,但是,很少有人质疑为何汉初会那么穷。别看这两个朝代差上几百年,但是,在很多地方蛮像的。至少有一点,嬴政和杨广对拓展疆域都相当上心。

一个50万大军南征;一个打突厥远征高句丽,看看后来汉武帝打匈奴缺钱都做了啥事,其中的道理就清楚了,别看项羽刘邦争霸时间不长,但是,民生经济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汉初执行郡国并行,等于将国家的难处很大一部分分摊在了各自诸侯身上。

没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吧,所以,对于国家经济大家都是非常操心的。但是,钱多了有时未必是好事。因为这时的诸侯是“有名有实”,有军权,可以养军队。汉文帝后来做了一件事,把齐国拆成了六份,把淮南也拆成了三份。

这个用意太明显了,就是削弱诸侯的实力嘛,远在广陵的刘濞不干了。他很有钱,乘着汉景帝即位没多久,拽上几个王造反了。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

虽然,汉朝受了一次惊,但是,也给了汉武帝极好的借鉴,既然朝廷主动干预成效太差,那就用家族势力瓦解的办法呗。汉武帝的办法是:只要是这些诸侯王的后代,都有封号,都有封地,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割,国家不会再给封地。这时,还是那个郡国并行,只是诸侯的实际领地越来越小,保证了中央的统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可以说,刘邦建国后的一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年,至今依然如此。

参考资料:

【《后汉书·百官志》、《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五宗世家》】

#楚汉#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