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爱拼才会赢!福建这个"中国伞都"小镇年产晴雨伞量占全球四分之

2020-12-13新闻9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马旭 钟书毓 蔡黄浩 丁一涵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作为最早发明晴雨伞的国家,中国文人骚客曾赋予了它优雅、清高的美好意象。

而在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人们至今仍在与制伞结缘。东石镇政府副镇长许竞宇介绍,目前全镇拥有制伞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成品伞年产量约5.6亿把,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撑遍了世界的东石伞如何一步步扎根于此?未来这里又将走向何方?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走进这个陆地面积仅有65平方公里的福建小镇,为您还原"中国伞都"的故事。

"爱拼才会赢"

东石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是闽南重点侨乡之一,有侨、港、澳、台胞30余万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海外资源为当地制伞业的启蒙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2年,受侨胞熏陶广开眼界的当地人以"来料加工"的方式办起了加工伞厂,并且不断向周边辐射。进入九十年代后,制伞业在东石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制伞产业链。

福建省伞业行业协会会长刘基安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之一,由他一手创办的福建雨丝梦洋伞实业有限公司曾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他眼中,敢拼是东石人能成功的重要品质,"爱拼才会赢!"1990年,不到20周岁的他放弃了稳定的制伞厂工作,决心创业。

刘基安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回忆,那时福建制伞企业基本依靠进口伞骨,国产主流伞骨只有一款以厚重、实在为特点的"大陆骨",而且供不应求,"只有个别国营制伞大厂能够生产。"

几经周折,瞅准商机的他成功招揽了一位国营制伞大厂的技术人员。此后更是加班加点地突破了"大陆骨"的制作难题,一经投产,迅速抢占了福建市场。"这是我的第一桶金。" 刘基安笑着说。

除了敢拼,思路开阔的东石人更善于紧跟时代。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制伞厂家数量增长迅速,国内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东石镇的伞业老板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他们通过参加广交会、设立海外公司等多种方式深耕多年,成功让东石伞撑遍世界。现如今当地每年百分之八十的成品伞会远销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伞业集群。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东石镇成品伞出口约4.37亿把,出口创汇约80亿人民币。

未来之路

东石镇的伞业之路是从家庭制伞作坊开始的。

26岁的许金墅从小在东石镇长大,他的童年印象中镇上每家每户都与制伞相关,"当时工厂为了减少成本,把成伞所需的零配件分到各家组装、按件付费。镇里人基本都会做这个挣点外快。"但随着国内用工成本不断提高,这一套模式渐渐从优势变成了负担。

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创新。东石镇政府通过加大对本土科研平台的支持扶持力度,在基础建设、人才引进、市场开拓、渠道建设、管理升级等多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优安纳伞业总经理王翔鹏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与践行者。2016年8月,该公司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近4000万元专注于产品研发与生产线改造。

"我们自行研究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投产,等待后续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后就会进行更新换代,大大减少人力成本。" 王翔鹏说

这股创新之风也吹遍了整个东石镇。据了解,目前东石镇镇伞业集群内有省、市级研发中心、领军企业共17家,产学研合作结对伙伴4对。2016年以来,新技术、新设备的投用有力推动企业用工量减少30%以上。

除了创新发展,东石镇对于当地伞业还有另一规划:完善渠道建设。对此,许竞宇解释道,未来我们会引导企业在巩固外需的同时,通过电商销售、网红经济等形式开拓内需市场, 实现销量增效。

他认为,政府助力企业发展一定要紧随时代变化,"比如今年,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及税费减免,并且为厂家配车接回外地工人复工复产,努力共同度过难关。"

"未来我们会把企业服务做到更好,而爱拼敢赢的东石人,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也一定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伞都'品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许竞宇的眼睛里闪着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