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块烧饼,一路的记忆

2020-12-13新闻14

冬天万物闭藏,树叶枯黄。一个微雨寒风的下午,裹着厚重的棉衣行走街头,忽地,有隐隐香气飘至鼻尖,转头探寻,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对夫妇,一只“烧饼桶”……正向行人讲述一个冬天里的麦香故事。

手握一块刚出炉的烧饼,是冬日里对肺腑最熨帖的犒赏。松一下挂在脖颈上的围巾,再低头去啃纠缠着麦香、猪油香、葱香、芝麻香的烧饼,咯冬天万物闭藏,树叶枯黄。一个微雨寒风的下午,裹着厚重的棉衣行走街头,忽地,有隐隐香气飘至鼻尖,转头探寻,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对夫妇,一只“烧饼桶”……正向行人讲述一个冬天里的麦香故事。

手握一块刚出炉的烧饼,是冬日里对肺腑最熨帖的犒赏。松一下挂在脖颈上的围巾,再低头去啃纠缠着麦香、猪油香、葱香、芝麻香的烧饼,咯嘣咯嘣几下,心里甚至有了武侠剧里“小二,给我来二两牛肉”的豪迈之情。

一块烧饼,一路记忆。

不论是江南水乡人还是北方大汉,应该没有谁是不爱吃烧饼的吧!区别仅仅在于烧饼的烘烤方法与馅料。

我对烧饼最初的记忆,是长辈们挽在手腕上的那只神秘竹篮子。

儿时有一种神奇的交通工具叫“菱湖船”,东方欲晓,晨曦初露,静悄悄的乡村河埠头上,一艘划浆的小木船晃悠悠地载着拎竹篮的人们去菱湖镇上,或喝早茶,或买菜购物,或兜售农产品……

只要家中有人乘了那艘“菱湖船”,家里的小孩儿就会掐算着时间到河埠头去眼巴巴地望着。等那艘船靠岸,大人就会第一时间从篮子里摸出一块烧饼递给小孩儿,形状圆鼓鼓的是香葱猪油馅的,椭圆形就是白糖馅的。烧饼上沾满了一粒粒的白芝麻,虽然已经冷了,但丝豪没有影响到小孩儿流着口水的雀跃心情。先把芝麻一粒一粒地数进嘴里,咀出麻香,然后掰开烧饼,舔舔馅料,再去一口咬下去……有时,还有柔韧度超越了牛皮筋的油炸鬼可以塞进烧饼里。这些在别人看来土得掉渣的记忆,却是我们孩提时代无与伦比的欢愉。

有时牵着奶奶的衣角上街,可以在烧饼摊前吃到了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烧饼,也是猪油葱香味的,裹一根嘣脆嘣脆的油炸鬼,那真是被打了巴掌都不会回头的人间美味。

母亲的舅舅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家境殷实,家里有一个小女儿,在那个年代很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后来嫁了个做烧饼的离异男,有很多年在菱湖大酒店边上的弄堂里摆摊做烧饼,烤制的烧饼品种也是传统的猪油葱香、霉干菜猪肉、白糖或豆沙之类,一度在镇上卖得小有名气。我表弟念小学那会儿,嘴里经常会嚷嚷:“今天到老老头姨夫那里去买烧饼了,好吃的烧饼买一只送一只。”

有时吃烧饼不仅仅是一只饼,一份点心,也是一种仪式感。在乡下生活的时候,每年立夏这天,家里总要买几只烧饼,寓意着送春迎夏,吃一只烧饼蚊子就不会叮了。

到城里工作后,第一次吃到臭豆腐嵌烧饼。卖烧饼的人将几只已经成品烧饼搁在烧饼桶上,边上架一只小火炉,火炉上的油锅不停地沸腾着,待有人来买时,卖烧饼的就用火钳夹一只冷烧饼到烧饼桶口烘热,又从摊位下面取几块臭豆腐扔进油锅里,烧饼烘热了,臭豆腐也炸成了金黄色,便用剪刀剪去烧饼的一边角,把炸好的臭豆腐塞进烧饼肚子里,然后任由客人按自己的喜好,往烧饼里添甜面酱,或灌辣酱,变可滔一勺咸菜填进里面。手捧着这么一只“有料”的烧饼,心里便有了一种我的味道我做主的潇洒劲。低头一咬,酱汁从嘴角和指缝间流了出来,就是幸福满溢的样子。

青春飞扬的年岁是在环城东路上度过的,那只薄脆薄脆的马军巷烧饼在记忆里永不褐色。烧饼摊主是一对来自丽水的夫妻,姓应,故取名“应记烧饼”。初识他们时,他们还是在马军巷小区门口“靠手艺吃饭”的小夫妻,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烧饼研制上,夜里几点和面最好,用多少劲揉面最恰当,软硬度的拿捏,擀饼时饼皮的厚薄,馅料放多少,烘烤多久最佳……每天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重复让他们熟能生巧,就这个“巧”字让应记烧饼有与众不同的味道。烧饼皮擀得很薄,烤熟以后像两片纸一样,太阳下一照是透明的,吃进嘴里爽脆,不粘牙。那时只要是下午时间路过马军巷,我们都会随手买一只烧饼,边走边吃,待走到住的地方,烧饼便吃完了,这一路的行程也就完满了。随着时光推移,如今的应记烧饼已经从路边小摊变成了狮象弄上一个综合餐饮店,成了湖州城里响当当的一块“中国披萨”。

一块烧饼,一个故事。湖城塔下街上满满当当都是小餐饮店,但位于飞英小学边上的老榆木炭烧饼永远是最闹猛的。不论是早上还是下午,店前都挤满了人。做烧饼不是立等可取的,店里的老板娘在揉面团,添馅,擀形状,老板就站在烧饼桶前贴饼,随着“哧”地一声,粘上凉水的一块面饼坯牢牢地贴在了烧饼炉里,没过一会儿,金灿灿的烧饼就裹着热气出炉了,一股略带咸香的梅干菜味儿扑面而来,咬上一口更是满嘴脆香,满足了人的味蕾,更是填充了我对飞英的美食记忆。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一块烧饼不可以解决的。吃永远是抚慰心情最好的良药。有一回心情沮丧时路过环城东路,不想却遇见了在湖城已经消失了很多年的黄桥烧饼。这是一块我上高中时一周要吃数次的烧饼,也是一块让我找了十几年的烧饼。挤在长长的排队人群里,买到了二只,一口咬下去,让我在面醇焦香里咬出了二十岁时的感觉——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黄桥烧饼的身形是长方形的,表层酥松香脆,掰来层次明晰,葱馅香软肥润,咬一口,不会粘齿腻舌,那感觉就像二十岁时水灵灵的样子。

后来疯行的卢记烧饼,位于凤凰大转盘前,据说他的前身是一个位于龙溪苑小区门口的烧饼摊。有人品评卢记烧饼是烧饼界的爱马仕。一只葱油烧饼里塞得满满的金黄香酥鸡,鸡肉筋道实在,炸得香嫩不油腻,是美团或饿了么上很畅销的一款美食。但我终究提不起多大的兴致,或许就是缺了点我与烧饼之间的记忆吧。

说完湖州的烧饼,再来说说北方的烧饼。山东物产有语道:烟台苹果、莱阳梨、德州扒鸡、周村烧饼……周村的烧饼很好吃吗?其实我并没有吃过。但荷泽的烧饼,却是震憾到我了。烧饼头大,内部有夹层,夹层内是盐和胡椒粉做到的五香馅,实际等于没馅。烧饼的厚实度果真是跟山东人的性格一样憨厚,足足有一厘米多。刚出炉的烧饼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吃的时候须用手撕开吃,适合牙口好的人。当年武大郎的饮饼也是这副样子的吗? 有一年,山东的亲戚快递了二百只这样的烧饼过来,让我们放冰箱速冻里慢慢吃。果然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块烧饼一段情。

烧饼嚼时香透齿。

最好还有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分享记忆的人一起嚼烧饼。

来源:南太湖号 于 阿摩的行走笔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嘣咯嘣几下,心里甚至有了武侠剧里“小二,给我来二两牛肉”的豪迈之情。

一块烧饼,一路记忆。

不论是江南水乡人还是北方大汉,应该没有谁是不爱吃烧饼的吧!区别仅仅在于烧饼的烘烤方法与馅料。

我对烧饼最初的记忆,是长辈们挽在手腕上的那只神秘竹篮子。

儿时有一种神奇的交通工具叫“菱湖船”,东方欲晓,晨曦初露,静悄悄的乡村河埠头上,一艘划浆的小木船晃悠悠地载着拎竹篮的人们去菱湖镇上,或喝早茶,或买菜购物,或兜售农产品……

只要家中有人乘了那艘“菱湖船”,家里的小孩儿就会掐算着时间到河埠头去眼巴巴地望着。等那艘船靠岸,大人就会第一时间从篮子里摸出一块烧饼递给小孩儿,形状圆鼓鼓的是香葱猪油馅的,椭圆形就是白糖馅的。烧饼上沾满了一粒粒的白芝麻,虽然已经冷了,但丝豪没有影响到小孩儿流着口水的雀跃心情。先把芝麻一粒一粒地数进嘴里,咀出麻香,然后掰开烧饼,舔舔馅料,再去一口咬下去……有时,还有柔韧度超越了牛皮筋的油炸鬼可以塞进烧饼里。这些在别人看来土得掉渣的记忆,却是我们孩提时代无与伦比的欢愉。

有时牵着奶奶的衣角上街,可以在烧饼摊前吃到了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烧饼,也是猪油葱香味的,裹一根嘣脆嘣脆的油炸鬼,那真是被打了巴掌都不会回头的人间美味。

母亲的舅舅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家境殷实,家里有一个小女儿,在那个年代很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后来嫁了个做烧饼的离异男,有很多年在菱湖大酒店边上的弄堂里摆摊做烧饼,烤制的烧饼品种也是传统的猪油葱香、霉干菜猪肉、白糖或豆沙之类,一度在镇上卖得小有名气。我表弟念小学那会儿,嘴里经常会嚷嚷:“今天到老老头姨夫那里去买烧饼了,好吃的烧饼买一只送一只。”

有时吃烧饼不仅仅是一只饼,一份点心,也是一种仪式感。在乡下生活的时候,每年立夏这天,家里总要买几只烧饼,寓意着送春迎夏,吃一只烧饼蚊子就不会叮了。

到城里工作后,第一次吃到臭豆腐嵌烧饼。卖烧饼的人将几只已经成品烧饼搁在烧饼桶上,边上架一只小火炉,火炉上的油锅不停地沸腾着,待有人来买时,卖烧饼的就用火钳夹一只冷烧饼到烧饼桶口烘热,又从摊位下面取几块臭豆腐扔进油锅里,烧饼烘热了,臭豆腐也炸成了金黄色,便用剪刀剪去烧饼的一边角,把炸好的臭豆腐塞进烧饼肚子里,然后任由客人按自己的喜好,往烧饼里添甜面酱,或灌辣酱,变可滔一勺咸菜填进里面。手捧着这么一只“有料”的烧饼,心里便有了一种我的味道我做主的潇洒劲。低头一咬,酱汁从嘴角和指缝间流了出来,就是幸福满溢的样子。

青春飞扬的年岁是在环城东路上度过的,那只薄脆薄脆的马军巷烧饼在记忆里永不褐色。烧饼摊主是一对来自丽水的夫妻,姓应,故取名“应记烧饼”。初识他们时,他们还是在马军巷小区门口“靠手艺吃饭”的小夫妻,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烧饼研制上,夜里几点和面最好,用多少劲揉面最恰当,软硬度的拿捏,擀饼时饼皮的厚薄,馅料放多少,烘烤多久最佳……每天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重复让他们熟能生巧,就这个“巧”字让应记烧饼有与众不同的味道。烧饼皮擀得很薄,烤熟以后像两片纸一样,太阳下一照是透明的,吃进嘴里爽脆,不粘牙。那时只要是下午时间路过马军巷,我们都会随手买一只烧饼,边走边吃,待走到住的地方,烧饼便吃完了,这一路的行程也就完满了。随着时光推移,如今的应记烧饼已经从路边小摊变成了狮象弄上一个综合餐饮店,成了湖州城里响当当的一块“中国披萨”。

一块烧饼,一个故事。湖城塔下街上满满当当都是小餐饮店,但位于飞英小学边上的老榆木炭烧饼永远是最闹猛的。不论是早上还是下午,店前都挤满了人。做烧饼不是立等可取的,店里的老板娘在揉面团,添馅,擀形状,老板就站在烧饼桶前贴饼,随着“哧”地一声,粘上凉水的一块面饼坯牢牢地贴在了烧饼炉里,没过一会儿,金灿灿的烧饼就裹着热气出炉了,一股略带咸香的梅干菜味儿扑面而来,咬上一口更是满嘴脆香,满足了人的味蕾,更是填充了我对飞英的美食记忆。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一块烧饼不可以解决的。吃永远是抚慰心情最好的良药。有一回心情沮丧时路过环城东路,不想却遇见了在湖城已经消失了很多年的黄桥烧饼。这是一块我上高中时一周要吃数次的烧饼,也是一块让我找了十几年的烧饼。挤在长长的排队人群里,买到了二只,一口咬下去,让我在面醇焦香里咬出了二十岁时的感觉——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黄桥烧饼的身形是长方形的,表层酥松香脆,掰来层次明晰,葱馅香软肥润,咬一口,不会粘齿腻舌,那感觉就像二十岁时水灵灵的样子。

后来疯行的卢记烧饼,位于凤凰大转盘前,据说他的前身是一个位于龙溪苑小区门口的烧饼摊。有人品评卢记烧饼是烧饼界的爱马仕。一只葱油烧饼里塞得满满的金黄香酥鸡,鸡肉筋道实在,炸得香嫩不油腻,是美团或饿了么上很畅销的一款美食。但我终究提不起多大的兴致,或许就是缺了点我与烧饼之间的记忆吧。

说完湖州的烧饼,再来说说北方的烧饼。山东物产有语道:烟台苹果、莱阳梨、德州扒鸡、周村烧饼……周村的烧饼很好吃吗?其实我并没有吃过。但荷泽的烧饼,却是震憾到我了。烧饼头大,内部有夹层,夹层内是盐和胡椒粉做到的五香馅,实际等于没馅。烧饼的厚实度果真是跟山东人的性格一样憨厚,足足有一厘米多。刚出炉的烧饼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吃的时候须用手撕开吃,适合牙口好的人。当年武大郎的饮饼也是这副样子的吗? 有一年,山东的亲戚快递了二百只这样的烧饼过来,让我们放冰箱速冻里慢慢吃。果然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块烧饼一段情。

烧饼嚼时香透齿。

最好还有一个可以跟自己一起分享记忆的人一起嚼烧饼。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