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鄱阳抗洪士兵多为十八九岁,村民煮三大桶肉汤犒劳

2020-07-22新闻4

作者 陈龙

编辑 张弛

暴雨、高水位、泄洪、溃堤、洪水淹村,7月以来,上饶鄱阳县成为江西洪灾的重灾区。

7月7日,鄱阳县谢家滩镇华民中学校园被淹。受访者供图

灾情告急后,解放军官兵及全国几十支救援队驰援。人民子弟兵、民间救援队、基层干部群众,构成了此次抗洪救灾的三道坚固防线。

经解放军官兵日夜奋战,问桂道圩127米的决口经过83个小时复堤,中洲圩197米的决口经过118小时成功合龙。救援队则深入各个灾区,营救成千上万被困群众和病弱老幼,力图将洪灾中的人员伤痛降到最低。各乡镇的干部群众积极组织车队,运输固堤砂石。一些村民还为解放军、救援队送去了食品和降暑汤。

截至7月19日,鄱阳县昌江、西河等河流的水位普遍下降1米。此前,许多被淹村镇的灾民被安全转移到中小学内的安置点,等待洪水退去。

但灾情并未终结。目前,鄱阳湖和鄱阳县多个河段的水位仍在警戒线以上,许多村庄仍在洪水浸泡之中。随着7月19日、20日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王家坝水库泄洪,安徽多地又拉起洪灾警报。新的抗洪救援之战仍在继续。“解放军士兵就像我的儿子”

洪水退去,鄱阳县城安全了。58岁的朱旺新觉得这次抗洪战役取得了一个胜利。这胜利是解放军部队带来的,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小小贡献。

鄱阳镇位于鄱阳县城南部,饶河形成一道天然界线,几年前县城的开发区因此往北规划。但今年六七月之交,连日的暴雨袭击了长江中下游,致使安徽、江西的河流和湖泊水位暴涨。7月7日至10日,鄱阳县境内的西河、昌江多处发生漫堤溃口,饶河水位也超出警戒线。一旦决堤,整个县城将陷入危险。

7月8日起,隶属于福建军区的72集团军73123部队进入鄱阳县多条河流的圩段抗洪。先头两个连于9日进入鄱阳镇西门委员会韭菜湖村,开始在雨中抗洪固堤。几天后,1000多名官兵也加入进来。

韭菜湖村在绕河之畔,圩内有朱旺新的十几亩西瓜田。暴雨导致农田内涝,朱旺新抢收了一批西瓜放在家里。12日天晴后,他看到解放军部队的“捷报”。7月13日晚上11点,经过部队连续83个小时的奋战,县城10公里外的昌江问桂道圩5天前溃堤后形成的127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

7月14日,16支救援队在油墩街镇受灾水域展开救援同盟演练。摄影 陈龙

7月15日,几个村倡议抽调人手,与解放军一起抗洪,朱旺新抢着报名。“我早就想去参加了。”朱旺新说,之前河水距离堤面只有1米,如果溃堤,自己的十几亩田、房子都将不保。“解放军为我们保家园,我们不能在后面光看着。”

朱旺新看到,73123部队的战士们驻扎在鄱阳中学校园内,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7点半到达圩堤,中午12点回营休息,下午从2点干到7点半。而突击队的工作时间更长。暴雨之后,是连续多天的晴日,中午和下午的气温常在35度。烈日暴晒让士兵们脖子、背上、胳膊脱了皮,起了痱子。

险情紧急时,士兵们忙个不停,很少休息。连长安排他们轮流休息5-10分钟,然后重新投入工作。从一位连长那里,朱旺新得知,这些士兵都是去年年底才入伍的新兵,很多都才十八九岁。“他们太累了,太辛苦了。他们的父母要是看到,都会掉眼泪。”

解放军士兵一部分将砂石装包、灌泥巴,另一部分打桩、投包,有时还要跳入洪水中。这样的场景,让朱旺新回想起1998年。当年,洪灾肆虐中国南北多省多流域,解放军并没有来到鄱阳县,那时朱旺新只有36岁,年轻力壮,他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保堤抗洪。但今年,江西、鄱阳成了洪灾的中心。

与解放军官兵并肩作战,让朱旺新感到高兴。他主要负责装包,有时也会搬运。“一袋七八十斤,我提一袋都走得很慢,他们一次扛两袋,跑来跑去,很快。”朱旺新感慨,“年轻人就是有劲儿。”有时他支起临时的路边摊,带一些馒头、西瓜,让士兵吃一点,士兵都会拒绝,表示部队有纪律。但给他们喝水,他们会接受。“他们能不能吃,什么时候吃,都要连长发话才行。”

河水水位上涨,江面扩宽,强大的水压能够侵蚀堤坝,渗流、冲刷土壤,破坏坝体,引发泡泉、管涌,从而决堤。最近,河水消退了1米,险情缓解。他被列入巡查队,每小时巡堤400米,巡查是否有泡泉、管涌。解放军官兵采取打桩、加固坝体的方式,让圩堤变得更坚固。为防止河水对坝体的侵蚀,除了沙包加固,他们还在上面覆盖了塑料编织布。看着这些工作成果,朱旺新很满意,“浪打过来,(圩堤的)泥巴打不烂了。”

7月19日,他发动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买来400颗鸡蛋煮熟,挑选几百斤西瓜,煮好三大桶猪肉汤,犒劳这些辛劳的军人们。“没有那么大的锅,我们几家几户在自己的锅里煮好,集中到三个大铁桶里。”七八辆三轮车披挂红布标语,领头的车插上五星红旗,开到大堤的抗洪现场。

当时部队正忙,连长连连推辞。双方推让许久,朱旺新说,“你们在这里抗洪好多天,好辛苦,我都看着你们,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你们吃一点吧。你们为我们老百姓做事,我们很感动,这是一点小意思。一定要接受我们的情意。”连长同意了,说等会儿大家休息时再吃。

朱旺新和几位村民便找个干净的地方,用塑料碗盛好肉汤,加上鸡蛋,放好调羹,盖上盖子,“一溜儿过去,摆了150份”。等士兵们休息时,乡亲们一份份送过去,慰问士兵。士兵说,“你们也很辛苦,你们江西老百姓真的很好。”

7月19日、20日,73123部队分批撤走了6车士兵,前往隔壁镇抗洪。临走前,朱旺新和乡亲们就把剩下的鸡蛋、西瓜、肉汤送到中学驻地。“我们一个女同志说好话,都掉眼泪了,他们才收的。解放军说做的好,挺好吃的。”

朱旺新说,解放军官兵奋战10天,给他们留下了“固若金汤”的饶河圩堤,还留下了20多名士兵监测水情。民间救援队撑起灾区“防护网”

“01呼叫07,01呼叫07,搜救病人10分钟后到达。岸上人员和救护车提前到位。”——“07收到,07收到,接应人员、救护车已经到位。”

每次执行任务,曙光救援队指挥长王刚都处于标准的作战状态。他极具威严,又对几十名队友抱持兄弟般的关怀。半个月来,王刚带领的厦门曙光救援队像一支锐不可当的突击队,在安徽、江西、浙江之间的洪灾现场极速穿梭。

端午节,46名曙光队员经过3个小时搜救,在厦门海沧天竺山找到一具57岁台湾驴友的遗体,移交给警方。7月8日,王刚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感谢信。当天晚上,9点51分,王刚呼叫队员,“皖南、赣北受灾严重,曙光启动A类救灾任务,预计时间一周,请有时间的队员参加。”

3小时后,首批12名队员出发,一夜行程后到达安徽池州东至县,开始了长江流域的夏季救援。洪峰到达景德镇,他们赶到景德镇,被市政府编入防汛应急队。很快,下游鄱阳县多处圩堤决口,他们又连夜出发,10日凌晨到达鄱阳县受灾严重的油墩街镇,天亮后开始了救援行动。当天,各路赶来集结的曙光队员达52人。

8日溃堤后,油墩街桥头村以西、银宝湖乡数万亩村庄被淹,水深5米,村民们在楼上困了两天两夜。他们冒着大雨搜寻那些患病者和需要转移的老人、妇女、儿童,帮助他们从二楼阳台爬下,登上冲锋舟,然后将他们送到政府的安置点。

工作一天后精疲力尽,王刚在朋友圈发布视频。78条评论里,不少当地村民把他们当作了子弟兵:“谢谢你们为我的家乡辛苦付出”,“辛苦了,这是我的家乡,我的小学”,“谢谢人民子弟兵”,“军人风采,向英雄致敬”……

40多岁的王刚的确是军人出身。他曾是两栖侦察兵,2001年转业至政府机关。2008年5月去西藏,他们的车队在成都休整一天。5月12日早上7点,他们准备出发,没想到一台崭新的吉普不能启动,耽误了行程。当天下午2点28分,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成都军区弹药库被人炸了。后面才知道是地震。”他们打开地图发现,如果按原计划出发,那一刻他们已经到了重灾区都江堰。

他们一致决定参与救灾。送走几名女队友,11个男人往灾区挺进。都江堰、北川、汶川,他们在灾区待了32天。“出来以后,我亲手把两个战友送进了成都的精神病医院。”王刚说,“老天爷留我这条命下来,就注定我后来是要做救援的。”

汶川期间,他每天和队友用手在建筑废墟、沙土里刨,造成见骨的伤口,左手中指也短了一截。那时,王刚还不懂救援。“我们前半辈子学的是怎么杀人,没学过怎么救人。”走出四川后,他组建了救援队。2014年,他辞去公职,正式注册了曙光,发展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救援队伍。

队员陈丞介绍,专业救援包含高空(绳索)、山地、水域、城市搜救,以及破拆、地震救援等。陈丞擅长水域救生,“水域救生不是光会游泳就行,还要懂得很多技巧。还分为水上橡皮艇(RIB)操作、海浪救生、静水救生、急流救生、搜救潜水、车辆打捞、水中破拆等科目”。

救援队属于公益组织,没有工资,经费则来自筹款和捐赠。队员们一般都有自己的职业,但平时要接受培训,一有灾情,有时间的人迅速响应。陈丞本人经营一家游泳俱乐部,兼任游泳教练、职业鉴定师,他在曙光担任水域救生培训师。

王刚记得,初到油墩街镇的两天,由于水势凶猛,被困群众都还处在一片惊恐之中。他们首先搜救那些处于高度危险中的人,如生病的老人、妇女、儿童,其次才是青壮年。10日,他们在水面巡查时,听到求救声,一位中风的老人需要就医。前面的救援队为出行方便,只带了软担架,无法抬人。曙光队员到达后,使用硬质担架,将老人的腰部、四肢牢牢固定,多人合作,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另一天,一位母亲怀里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说孩子生病了,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王刚和队员们先把母子送到医院,又进去接出了老人。第二天遇上那位母亲,她表达了感谢,并告诉队员们,孩子还在高烧,但已经没有危险。就这样,曙光救援队在油墩街镇坚持救援了10天,接送和营救了1000多名被困群众。

江西的灾情很快得到了全国救援队的关注。截至7月14日,仅油墩街镇就汇集了厦门曙光、瑞金红都、嵊州曙光、岳麓蓝天、寻乌县红十字、大余县庾岭、南昌蓝豹、佛山蓝天、赣州红十字、杭州9958应急等16支民间救援队,共157名队员。还有浙江、山东、山西的救援队在驰援的路上。当天下午,在王刚的统一指挥下,16支队伍在长丰村、同兴村被淹的广阔水域再次搜救、转移群众。

王刚说,今年夏季的汛情还会持续,为了应对后续可能的灾害,十几支救援队组成了一个“抗洪救灾同盟”。“这也是一次综合演练。”王刚说,“有的队伍奔波一千多公里赶来,还没下水,我们要把装备拿出来,协作磨合一下,以应对下一步的重大险情。”“尽一切力量,保护孩子中考”

洪灾发生后,基层政府的救助极为重要。几天前,莲湖乡政府为龙村口被围困的群众搭起了一座300米的人工浮桥。此次洪灾发生以来,鄱阳县城和各乡镇道路上奔驰着许多运送沙土的车辆,为部队在大堤上的固堤作业提供材料保障。可以说,没有基层、民间力量的动员和参与,很难取得抗洪的胜利。

连续的溃堤和新闻视频也会给村民带来恐慌。7月13日,一些油墩街镇村民在抖音上看到消息称:西河西联圩将要人工分洪,当天傍晚,龙尾村村民将全部撤离。

驻守在圩堤旁的龙尾村村支书蔡际明说,此前圩堤曾发生多处渗漏和白蚁蛀空的管涌,火箭军官兵及时封堵和加固,已排除险情,没有分洪的说法。“我们只是把老人小孩撤到安全地点。这样险情来的时候,青壮年人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抢险护堤。”蔡际明说,村里的联防队员不间断巡查,预防可能的险情,“我们要死保圩堤”。

昌江问桂道圩、中洲圩分别决口127米、197米,造成15个行政村、数万亩农田被淹。作为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鄱阳镇启用了5个灾民安置点。其中五一中心学校的45间教室全部投入,安置灾民近800人。

前方抗洪固堤,后方安置灾民。乡镇干部购买船艇,转移灾民,还采购了大批生活卫生、伙食物资。一位乡镇干部说,洪水全退,预计要三个多月,灾民安置将是一场持久战。此外,后期,受灾村镇的恢复生产也是重要工作。

为了维持安置点的良好运转,镇政府征集了一批党员、志愿者,安排好一日三餐,做好管理和卫生工作,还抽调安保人员,保证安置点的安全和秩序。此外,安置点还收容了一些70到90岁的老人,乡政府从医院抽调了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灾情尚未过去,半数以上的村民仍然居住在被水围困的楼房里。居民的用水用电、行船安全、治安等问题,都成为村干部们当前工作的内容。此外,有县领导担心长期泡在水中的房子倒塌,造成二次伤害,试图将部分村镇的居民全部转移到安置点。7月18日,油墩街镇长丰村、荻溪村、同兴村等村的干部与民间救援队进入村中,劝说村民撤离,甚至强制收缴了部分村民购买的塑料船。但大多数村民坚持看家,不愿离开。

“这次江西的水灾,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暴雨和上游泄洪,让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谢家滩镇在7月8日发生溃堤,湍急的洪流冲垮了部分房屋、桥梁。曙光救援队赶到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他从小到大没见过这么大的水。镇干部说,当地的圩堤在1998年洪水水位的基础上加高了30公分,但这次,镇政府大楼一层也被淹了。

此外,华民中学也陷入一片黄汤之中。所幸师生撤退及时,没有人员伤亡,但给师生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影响。

7月8日凌晨,吴学敏老师一夜未睡。2点半,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视频,一位男老师打着电筒,在齐腰深的水里往前走。“雨一直下。越来越大,又越来越小。左边南门口的水还差几米就到家门口了,右边明星街已经是齐腰深的水了。从敬老院、公园涨起来的水穿过弄堂,马上要逼近我们的房子了……睡不着,赶紧搬东西了。”

天亮后,校园全部浸在水中,一楼教室、教师办公室也被淹了。书本、试卷散落在污泥之中,实验楼理化生实验室的器械七零八落,破损不少,一片狼藉。此前,学校食堂好不容易从上级部门争取到的厨房锅炉等设备,因安装固定无法迁移,也被浸泡而报废了。

而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在17日开始。两天后洪水消退,学校发起倡议,“自救者天救之,自弃者天弃之”。师生一起上阵,清扫淤泥、擦拭课桌和设备、消毒、晾晒课本和作业,在洪水袭击3天后,恢复了教学秩序。为了给学生做好最后的冲刺备考,一位生病的老师让家人挂上点滴,到教室给学生上课。

7月16日,谢家滩镇华民中学357名初三学生乘坐大巴,行程130公里,到县城参加中考。受访者供图

7月16日,在热烈的鞭炮声中,357名初三学生乘坐7辆大巴前往县城参加中考。校长叶文华说,学校调集了一切力量,保证考试顺利进行。一些老师还开着私家车跟随,家长们都很放心。

17日,虽然是高温酷暑,但洪灾尚未结束,1.8万名学生赶到县城,住满了县城大大小小的宾馆,在8个考点参加为期两天半的中考。华民中学校长叶文华说,谢家滩位于鄱阳县最北部,原来走最近的路线,需要80公里,但这次部分路段被淹,他们绕道济广高速,行程130多公里。但学校做好了充分的保障工作。“我们挑选的是一个老牌的宾馆,睡觉环境很好,伙食质量也有保障。而且我们与医院、公交部门联系好了,确保学生顺利考试。”“灾情紧急,逆水而上”

民间救援队也一刻没有停止。7月15日,各地救援队的47名志愿队员进入中学安置点,给400名群众普及防洪抗灾知识。深夜11点,西河东联圩出现险情,厦门、嵊州曙光救援队紧急集合,前往险情堤段,用多台高空无人机,为抢险作业的解放军火箭军部队提供照明,直至16日凌晨4点收队。

16日,救灾同盟中的厦门曙光、邯郸曙光、杭州海豚救援队驾驶5艘铁船,转运某扶贫基金会物资,给交通中断的莲湖乡龙口村送去几百份大米和食用油。每到一个地方,执行完每天的任务后,王刚都会在凌晨发朋友圈,给外界的朋友报平安。这天深夜,他写道,“曙光子弟夜逆行,赤子切记平安还。满腔孤勇,终不被辜负。只为这温暖的曙光,洒在每一个人脸上。”

17日,在镇政府的求助下,救援队出动冲锋舟和队员,对部分住在楼上、房屋可能倒塌的村民进行劝离,全天工作14个小时。酷热暴晒,不仅让队员疲惫,也让船艇发动机损耗严重。19日,救援队分两组返回修整,一组携带损坏装备去浙江海宁和慈溪厂家维修,二组返回厦门。

谁知刚走在半路,王刚收到厦门后方传来的安徽水利、气象部门的灾害预警,称池州、铜陵、芜湖、黄山、宣称等地有较大可能发生山洪灾害。因此,曙光救援队再次启动一级救援救灾响应,并发布消息,紧急采购200到300顶帐篷。

20日凌晨3点45分,在宁波的杭州湾大桥路口,王刚收到另一个救援队长从安徽六安固镇镇发来的求助。“兄弟出发了么?我刚刚上岸,晚上太黑,水流太急,一个没救上来。太多人需要营救了,都在哭。”王刚回复:“挺住!安全第一。我们在路上。”

据江苏广电新闻报道,19日凌晨3时,安徽滁河大堤两处爆破泄洪,此后,滁河南京段水位明显下降7公分。另据央视报道,受连日强降雨和汲河上游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泄洪影响,19日下午,位于沿淮行蓄洪区主范围的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区遭遇洪水,15个村庄被淹,全镇受灾人口达4.1万人,包括空军、武警、民兵、消防在内的多支救援力量正全力转移群众。王刚从那位队长那里得知,被困洪水中的固镇群众有2万多人。

“灾情紧急,逆水而上”。凌晨4点,王刚联合南京、山东曙光共三个梯队,带着冲锋舟、船外机、发动机、热成搜救无人机、漏电检测仪、水域救生绳、急救箱等专业设备,赶往六安固镇镇。

20日赶到固镇,救援队立即下水救援,彻夜不休。“2万多人被困,到处都是呼救的声音。我们只能优先转移儿童、老人、孕妇和妇女。精疲力尽了。”王刚说,这里水流过急,手机没有信号,留守家庭居多,人们很难组织自救。21日凌晨,王刚告诉朋友,白天他们登上梯子,把一家老人、小孩、妇女从阳台上接到船艇上。一个1岁的儿童吓哭了,王刚把他抱过来,微笑着,一手扶着孩子的肩膀,一手握住他的小手。孩子渐渐冷静下来。

之前组合的“抗洪救灾同盟”再次发挥作用。20日,曙光救援队厦门、南京、山东金乡、河北永清、邯郸分队,以及杭州海豚救援队等20多支民间救援队纷纷赶来,并肩作战。

但固镇的灾情十分严重,超出预想。沿街巡查时,一些居民在楼上呼救,但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老病妇孺,王刚只能喊道,“稍等一下,马上回来。”没想到船艇的发动机损坏,他们也被困在水中。而10米开外,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站在汽车顶上,流动的洪水也即将淹没车顶。队员们跳入水中,守护着他们,等待设备修复。

由于两天的满负荷运转,洪水中的暗流旋涡,以及水草、杂物、电线干扰发动机,21日这天,其他救援队船艇设备不断报损。“永清曙光损失一艘船艇”,“山东曙光报废一条船”,“南京曙光报废一台对讲机”,邯郸的队员则说,他已经清理了无数次螺旋桨。

湍急的水流,给营救带来困难。下午,三位居民蹲在两辆汽车车顶等待救援,船艇无法靠近,救援队采取抛绳营救。一名队员奋力抛出绳子,穿好救生服的群众从水流中捡起,然后跳入急流,救援队再将其拉上汽艇。

奋斗终于迎来“曙光”。21日下午5点,王刚说,有关方面反馈,固镇镇大多数群众已经撤出。王刚说,“固镇镇水灾救援,是这十年来我遇到的任务最重、难度最大、规模也最大的水灾紧急救援,完全超出预期。”

7月21日,厦门曙光救援队在安徽六安固镇镇进行“十年生涯难度最大”的救援,他们优先救援老人、儿童、妇女

但是救援队不能停。除了几支队伍返回驻地暂时休整,厦门曙光、邯郸曙光和杭州海豚三支救援队于22日凌晨出发,分别赶往池州和江西救灾。路上,王刚看到之前妈妈的一条留言,“救援中千万保护好自己。告诫救援队队友注意安全,有电线杆的地方要格外小心。累了就休息,不能透支身体和精力。望保重!”

#洪灾#中考#汶川地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