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而皮肤瘙痒症则是指仅有皮肤瘙痒感而无任何原发性皮肤损害的一种主观感觉的疾病。皮肤由于搔抓后,很快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为继发性损害。有些患者还可以继发毛囊炎、疖、湿疹样皮炎等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某些内部疾病及外界气候刺激因素等有关,属于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可在情绪忧郁、紧张、焦虑和激动的情况下发病或促使病情加重。
《内经》就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这里把痛和痒并列。“心主神”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痛觉和痒觉都与人的心神有关。唐孙思邈《千金方》说:“痒证不一,血虚皮肤燥.痒..…或遍身痒,或头面痒。”这里指出了皮肤瘙痒症与血虚血燥有关,并可发生于身体不同的部位。
【病因病机】风热、湿热之邪蕴阻肌肤,不得疏泄,故皮肤发痒。此外,风热、体热之邪蕴久,则气血瘀滞,还可化火生燥,以致津血枯涩,肌肤失养。
久病重病耗伤阴血,或湿热之邪内蕴,化燥伤阴,皆可使阴血亏虚,肝失柔养,则肝气疏泄不畅,气机不调,情志异常,产生瘙痒。
1. 全身性皮肤瘙痒病: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晚间为重,饮酒之后,情绪变化,被褥温暖及搔抓摩擦等,都可促使瘙痒发作或加重。其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轻微,时间也较短暂;有的剧烈,难以忍受,常不断抓,甚至皮破血流有疼痛感觉为止。由于剧烈搔抓,往往引起条状表皮剥脱和血痴,亦可有湿疹样、苔心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皮损,有的还可继发感染,发生脓疱疮,毛囊炎、疖等病变。由于瘙痒剧烈,长期不得安眠,可有头痛、精神忧郁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发生于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的瘙痒病称之冬季瘙痒病;发生于夏季,由温热所诱发的称之为夏季瘙痒病。
2、局限性皮肤瘙痒病:瘙痒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时,谓之局限性搔痒病,以肛门、阴囊、女阴等部位最为多见。
1)肛门瘙痒病:瘙痒局限于肛门及其周围的皮肤,但有时亦可蔓延至会阴、女阴或阴囊皮肤。因搔抓可出现皮肤破裂、肥厚、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2)阴囊瘙痒病:大都仅局限于阴囊,亦可波及阴茎、会阴及肛门,因搔抓亦可出现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等继发性损害。
(3)女阴瘙痒病:主要发生在大阴唇和小阴唇,但阴阜、阴蒂及阴道粘膜亦常有痒感,因搔抓可继发皮肤肥厚、浸渍,阴道黏膜糜烂等病变。
【辩证施治】
1.风热血溢型:
【主症】以青年患者多见,瘙痒病的初起者多属此型。表现为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呈条状血痴,伴口干、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散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加减。
2.湿热蕴结型:
【主症】皮肤瘙痒发于腰以下,以女阴、阴囊及肛门周围等处多见。局部表现为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女子伴白带多,口苦,胸胁闷胀,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血虚肝旺型:
【主症】此型多见于老年人,病程较久,发病以秋冬两季为多。皮肤干燥,抓破血迹累累,面色萎黄无华。如情绪波动,可引起瘙痒发作及加重。伴头昏目眩、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血虚则肝失养,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故每随情绪波动而发作或加剧。再则,血虚则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作痒。秋冬寒燥,外燥加重内燥,故血虚者,秋冬发病。
【治则】养血平肝、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外治】1.一般瘙痒可用止痒剂酊、百部酊外搽。2.皮损有湿疹者可用三黄洗剂外搽。3.肛门和女阴瘙痒可用银杏散外扑。4.各型搔痒均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可用苦参,地骨皮、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
【其他治疗】
1.针刺:取穴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血海,一次选2~3穴,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对老年性搔痒病可用性激素治疗,男性患者用丙酸睾丸酮25mg 肌内注射、每周两次,或服甲基睾丸酮0.5mg,每日2次。女性患者可服已烯雌酚0.5mg,每日2次,或用黄体酮10mg 肌内注射,每日1次。
【预防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饮酒及食辛辣、腥荤等刺激性食物。2.保持大便畅通,习惯性便秘者应加以纠正。3.避免用搔抓、摩擦或热水烫等方式止痒,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4.皮肤平时注意保湿滋润。5.内衣要轻柔宽松,宜穿棉织品或丝织品,而不宜毛织品,以避免内衣对身体皮肤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