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关于道德与幸福的哲学思考

2020-07-16知识6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个人认为,如果说《易经》是总章,《道德经》就是细则;《易经》是公式,《道德经》就是公式的演变之一;《易经》是神,《道德经》是形…《道德经》是《易经》哲学思想的解释和阐述。由《易经》发展、启蒙、衍生的学文、学科众多,从天文地理,到医学伦理,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自古至今,都在延承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的哲思并不是道家独享,当然也并非是江湖术士的闭门绝技。很多人认为《易经》是骗人的东西,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全是错,确实有投机者用《易经》招摇撞骗。但这不能说《易经》是骗人的,任何一种学问和技术,其本身并没有对错善恶,给它这种定性的是人,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可以给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会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我们不能说这是汽车的错。《易经》本身有易理和术数之分。现在大部分人只知术数,却不通易理。术数是什么?简单说术数就是占卜,看运势,占吉凶…道学尚浅,浅尝辄止,不能体会更高境界,借读过的几个字,占过得几个卦说一下感想。术数本身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神秘,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占卜也是用于日常来的,谁好了坏了,谁赚了赔了,谁又分了和了,有些人不用占卜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因为万事总有一些症状和规律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讲那么多大道理干嘛,简单粗暴的说就是:该干嘛干嘛去,莫强求,但是已经送到眼前的也别矫情,该得的就拿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看过很多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论断,辩来辩去,眼花缭乱,用老子的话这就有点为大发了!咱们不去看名家解释,也不去参考后世解说,单单就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和感悟。有人说无为消极,有人说无为积极,我倒觉得这和积极消极无关,更应该说是“顺天命”“应和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无为”,不刻意不强调,只是到了什么时辰该干嘛干嘛,若是背道而行,那就是打破“无为”,刻意改变了。若是我们自然遵循规律作息,身体自然安康,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天道自然回给你一个应该有的结果,若是打破规则,我们失去与获得的都将无法估测。可能有人说,无为,无不为,这是用到治国治家上的大道原则,怎么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小事情来比拟呢。其实不然,大道殊途同归,在“无为而治”最鼎盛的时期,也不见得刘邦真的不征兵纳税,“休养生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本质上也就是此时不宜大动干戈,多种地多屯粮才是此前要务。所以,无论汉初是否是齐法家,这并不影响无为的本质,最适合汉初背景的方针,举国执行,有人说中国人以道德引领5000年文化,这是为什么? 个人感觉我们现在所谓道德有一种变相的狭隘。道德是两个层面的意思。道是天道道家思想才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根基,无论孔孟,还是舶来品佛教,都是建立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就是佛教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波折,适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才渐渐站住脚跟的。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外来的和尚首先要适应本地水土不是?若是不迎合当地的水土,那不用死在教派的争流中,但水土不服这一项就会让外来的和尚们望而却步。中国人所讲的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哲学概念,阴阳、万物、自然…都是道,都要遵循”道“,于此也有很多说法,盛极必衰,月满则亏,阴阳相济,万物有道…讲白了,道是自然,是天意,是不为人的意志改变的。无论是有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又无论信奉的佛、是道,还是儒教信条,无论是哪一种,国人对”天“”道“”自然“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这种敬畏是来自于祖先们的基因,而这些基因是来自于千百年的生存经验和感悟的。拿到现在来讲,我们也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人类所有”投机取巧“都会有副作用,只是症状发生的早晚而已。对于天道而言,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适用、和谐共处,这是人类无能为力的地方。所有对抗自然的尝试都给了人类足够的哲学家们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痛苦?促进他们思考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的虚无的,常人都追求多巴胺分泌的快乐,我觉得不可理解,我宁愿痛苦一辈…《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很显然,《道德经》是接受过《易经》洗礼的,老子的思想一定借鉴过《易经》。就《易经》的最初本质而言,这确实只是一本占卜的书籍,我也说了,这是最初之时,现在的《易经》已经有了庞大的体系,占卜只能算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与相术对比,易理似乎更为广博,而且,我个人觉得,所有卦象、筮词的解释,直接取决于解卦人的易理水平和高度,而易理的水平和高度,则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学识、经历、经验、道德水平等等诸多方面。既然易理影响着相术的解读,解卦人的综合素质又影响了对易理的理解,那么读书多的人、阅历丰富的人,更有可能精深的认识卦象。我之前说过,如果说《易经》是总章,《道德经》就是细则;《易经》是公式,《道德经》就是公式的演变之一;《易经》是神,《道德经》是形…对《道德经》的研读很显然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可以更好的去理解《易经》。这是《道德经》和《易经》最直接的一种关系。有许多人会有一种错觉,似乎《道德经》和《易经》有着某种必然的、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真的是一种错觉。《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可以却追溯到夏朝,两者之间最大都差了一千多年,两者不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过于牵强附会,哲学中讨论的道德是什么?和通常意义上的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伦理学,应该同时可以当做道德哲学。在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已不再是浩渺的世界,而是切实的生活现实,具体到…《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这只是一个比如,就如同描写一个美女“肤如凝脂”,又或者有名句中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这样的比喻多的数不胜数。皮肤不是真的凝脂,当然,西湖也不是西子,但是,作者这么一写,让人自然也就明了了。因为这些比如都有某些被大部分人认可的、共通的东西,就如老子用“婴儿”来比喻自己玩阐述的某个观点、状态,即使老子花再大力气描述,可能还是看不懂,但是,他说,就像“婴儿一样”,那我们瞬间就懂了。《道德经》可不见得“从一而终”,很显然,这五千万中是杂乱了许多不同学派的思想和见解的,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后来者从《道德经》启发而来。所以,我们无法说《道德经》一直是宣扬无为、归真的,在许多地方,它甚至带了很鲜明的法家思想,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不做阐述。此上点名这些,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回归”“本我”“天性”“返璞归真”来解释“婴儿”的含义。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老子用女性生殖来比喻道的孕育、诞生、成长,所以用“婴儿”来做阐述也是无可厚非的。很多人说,婴儿是新生,是生机,是最本源,最开始,所以用此来形容道,是道家对“自然”“无为”的推崇,是倡导回归本真,也就是最初的道。这说法我也是赞同的,但我以“哲学与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什么是哲学,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如日常行为如何得体,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魄.如何发现种种技艺等。一个《道德经》里上善若水,该如何解读?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我们通俗解释为:最高境界的人的言行品性和水一样。那么,水,又是什么品行呢?水滋养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也可以去到人难以到达的险恶的地方;普天之下,最柔弱也不过于水,但即便最坚实、最强硬的东西也不能战胜它…所以,老子说,水是和道最像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就如经书首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身是无法用具体语言来描述的,就连“道”这个名词本身也只是勉强附会的一个代号。《道德经》说水,其实是将道比作了水,水的某些特征和“道”勉强有一些相似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道”上面去的。我们若是站在“水”的这个层次来看待“上善若水”,自然会被拘限许多视野,若是站在水所代表的本质事物—道,由这个高度层次来看到这个词语,那就是另一番更广阔的景色了。我们就由高处来看看“上善若水”真正的含义吧。前面开篇我就说了这个成语通俗的意思,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解释就有点浅了。此话怎么说呢?先说“上”这个字,通译中我们解释为最、至高、完美等等,其实,这种你认为当下社会道德滑坡、失范、失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用哲学思考的方法回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道德滑坡、失落的原因是社会的物质方面出了问题,准确地说,是经济、政治的原因导致了思想文化领域出了问题。

#思考方法#婴儿#国学#易经#社会失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