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当纺织重镇难寻年轻接班人,这位顶尖技术人才这样说

2020-12-12新闻9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周安娜 单珊 汪鹏翀 张俊学

东莞市大朗镇能有今天“中国羊毛衫名镇”的称呼,追其根源与上世纪70年代末一位香港人的到来不无关系。

1979年,一位香港商人在大朗镇建立了他的第一家毛纺厂。在随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毛纺企业在大朗遍地开花,自此揭开了大朗毛织业发展的序幕,也让越来越多的港资毛织企业在这里落户。

这其中就包括东莞升丽针织有限公司,它的电机部技术总监秦淑君还被称为“可能是大朗最懂一体机成型技术的横机技术人才”。

如今在大朗的纺织生产工厂,自动化设备已经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劳动,电脑横机可以批量生产出毛衫的“前襟后片”,工人要做的更多是例如“缝合”这样的工作。而一体机则将人力成本降为零——通过这种机器,一件完整的无缝毛衫可以“直接出炉”。

尽管在东莞已经工作了快十年,秦淑君一口非常“不广东”的普通话还是能“暴露”他并非来自于这里。

出生于新疆,在西安读的大学,到日本进修,在澳门工作了近17年……秦淑君的履历精彩纷呈。

在他看来,长期在澳门工作的经历让他对那里有着最深的感情,但真正让他决心在纺织技术上钻研下去,还要属在日本进修的那一年。

秦淑君表示,日本人的敬业和专业不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催生出他希望能在自己国家的纺织产业运用到更为先进的机器和技术的想法。

不过,从有这个想法到愿望实现,整个过程十分漫长。

“我们自己研究并使用一体机已经差不多有十年了,但直到两年前,这种技术才开始被人们广泛宣扬”,秦淑君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工序太复杂,要靠眼力。年纪大的人做不了,年纪轻的人不愿学。”

而这也正是现在大朗纺织产业面临的瓶颈。放眼望去,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都是拥有着几十年工龄的熟练工,年轻一代的缺席让这里的毛织技术和文化难以传承。

“我们现在几乎招不到(年轻)工人,他们没什么人愿意入这一行。”秦淑君无奈说道,“但大郎毕竟是一个以毛织产业为特色的地方,就业的选择对产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谈及如何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产业,秦淑君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思路——或许和称谓有一定关系呢?

秦淑君表示,由于从事毛织生产的工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该产业又一直给人留下“密集型劳动”的印象,工人很难从中得到社会满足感,自然也无法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工人们总是被称为‘师傅’,可能手艺再好也只会被这么称呼,这是很难让他们对自己的形象保有自信的。”秦淑君分析道,“如果有一天,他们能获得诸如‘工艺师’、‘制作总监’等这类更好听的名称,年轻人觉得‘有面子’了,或许也就来到这一行业了。”

秦淑君表示,在大朗,有工匠精神和过硬技能的人真的非常多。由于产业比较集中,工人的技术能力比较专一,在技术交流沟通等方面思路也比较广,提升会很快,造就一个“小工匠”其实可以很容易。

“我们已经招了两个(年轻)工匠来培养了,让他们从头开始学,抛开理论,尽快上手操作学习。这里有这么好的技术环境和行业环境,配套设施和原料齐全,怎么会培养不出人才来?”

不过秦淑君也承认,一体机成型技术还有着更大的进步空间。由于该技术对于复杂的花纹和款式织法还不足以应对,只能生产出纹路简单的“基本款”,所以对于未来它的发展,“当然会是趋势,但出于对生产技术多元化的追求,普通的生产机器不会很快被淘汰,而是应该和一体机一起,发挥着1+1>2的功效。”

此外秦淑君还透露,虽然今年有疫情的影响,但升丽不仅没有裁员,反而还想招更多的人进来。“我们愿意‘养’更多的工人,给工人解决就业问题,这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种理念。”

他也再次强调了希望年轻人进入毛织行业的愿望。“这一行主要还是靠‘实干’,我们希望有更多包括优秀员工子女在内的年轻人能够继承、学习这些技能。当一件衣服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