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故宫博物院的玉器,分析清中期玉器的制造背景

2020-12-12新闻8

这一期我们介绍清代玉器的繁荣昌盛时期,虽然时间不长,共52年,但是却创造了中国玉文化史上第三次辉煌的局面。

这个阶段是从乾隆二十五年一直到嘉庆十七年, 1760- -1812年间的时期。

这半个世纪当中,也是被后人誉为康乾盛世的主要辉煌时期,目前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内,大量的玉器精品和庞大的玉器制造艺术品都是在这个阶段生产加工的,玉器生产为什么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昌盛局面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解读。

一、社会发展稳定是前提保证

从历史时间的轴距上看,清军入关一百余年, 经历了康、雍的治理和稳定,人口持续滋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城市繁华,社会安定,玉器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完全具备了。

二、玉器的制造和加工逐步形成规模

北京城内的造办处玉作、如意馆以及扬州、苏州专诸巷名工荟萃、造诣高超,琢玉的技术条件也完全具备了。

此时玉器不但吸收了历代治玉工艺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其他材料工艺加工的表现手法,将线刻、镂空、浮雕,圆雕等技法融汇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但这两个条件不是乾隆二十五年刚刚形成,而是早于几十年以前已大体具备。

清代玉器蓬勃发展的物质条件,及其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技术力量,奠定了玉器制造手工业空前发展的牢固社会基础。

特别是清朝前期的国土统一,对南北文化交流,也包括玉器制作方法和匠人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对琢玉技艺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玉器的材料供应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清代琢玉业在清早期延缓了很长时间,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其中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玉器的材料来源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那些盛产玉材的和田、叶尔羌的地区被准噶尔反动首领所占据,大批的玉材根本无法输入内地,只能通过其他附属国的进贡和民间私下走私的办法进入少量的玉石原材料。

所以,北京、苏州等地玉器加工的材料匮乏,并且玉材价格昂贵。

这也就有了前文所说的,玉材和盐的走私成为当时暴利的行业,也对玉器的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材料的稀缺不仅大大妨碍了玉器手工业的正常发展,也推迟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玉器制作及繁荣局面到来的时间。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这也是我们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划分清代玉器制造第二个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军收复伊犁,生擒达瓦齐,随后,阿睦尔撒那走投无路投奔沙俄,后因病而亡,返回南疆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趁机挑起背叛清廷、反对统一的武装叛变。

整个西域,战祸连年,清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镇压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从而结束了准部的叛乱和,分裂活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通了玉材运输的渠道,玉材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内地和宫廷。

四、市场需求和强大的买方市场,成就了玉器的制造业空前繁荣

清中时期,我国古代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玉器的需求量亦日益增强。

在这种形势下,琢玉加工的作坊和名匠辈出,玉器制造的品种更加丰富,玉器成为当时显耀身份和地位的“奢侈品”,各类题材如文房用具,装饰品、陈设品等,应有尽有。

同时随着玉器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民间也出现了玉器雕琢工艺程式化的倾向,随着玉器材料的供应不断增强,致使玉器成品的数量迅速提升,市场销售空前高涨,琢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尤其是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社会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特别是由于皇帝的偏爱和提倡,玉器制造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从目前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器作品来看,其玉质选材之美、琢工设计之精、题材构思之妙、用途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令人叹为观止的。

在玉器的制作工艺上确实超越了前期的制造和发展,登上了中国玉器的峰巅,可谓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文物收藏#乾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