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他助司马懿发动变乱,而一生自称曹魏重臣,是“又当又立”吗

2020-12-12新闻18

前言:

在历朝历代政权交接之时,处于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的浪潮中随波逐流。而其中每一个家族、势力之中,都有施谋者和参与者的分别,同样也有游离在家族之外,心里有其它的相反倾向的人。例如在魏晋交接之中的司马家,就有后一种别样人物司马孚。司马孚原是曹魏老臣,也是对曹家取而代之的司马家族成员。司马孚一边对曹魏忠贞,也一边辅佐司马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亲手参与将曹魏送入历史的行动。更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孚在西晋代魏之后,却到死都称呼自己为魏臣。这是司马孚“又当又立”吗?他有着怎样的一生?其实自“高平陵之变”后,虽然司马孚的行为与心理互相矛盾,但观其所作所为,在司马家族中,他也的确称得上是“魏之纯臣”。

司马孚初入仕途,先后辅佐曹植、曹丕两兄弟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叔父,可谓是司马家地位显赫的长辈。司马孚的仕途之路从曹魏开始,在建安十年以优秀的才干,任曹植文学椽,后被提拔为太子中庶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魏国的政治气氛愈发紧张,曹丕曹植两兄弟,围绕太子之位明争暗斗,各自麾下势力更是宠宠欲动。在魏国内外交困的“国丧”之际,司马孚审时度势,怒斥群臣哀嚎无用,早立嗣君才是正途。而后与尚书合恰共推曹丕继位,展现了非常的冷静与理智力。曹丕上台之后,天下并不太平,很多问题摆在眼前亟待解决,例如在国内如何用人、平衡各方面势力等事。当时曹丕身边的亲侍、谋臣,都建议他多用旧部下,在曹丕初登大宝之际,用放心的人固然重要,但这对己方未必有利。

曹魏政权的转折点“高平陵之变”

时任太子庶子的司马孚,没有从一己之力出发考虑,而是统揽全局,劝谏曹丕进用海内英贤。从缓解魏国内部矛盾,与笼络人心的方面来说,司马孚的建议非常符合形势,曹丕对之全盘接受。曹丕继位后,司马孚被提拔为中书郎、给事常侍、骑都尉等官职,曹叡掌权之后,又被拔擢为度支尚书,掌管监理魏国财政大权。景初三年明帝曹叡病逝,齐王曹芳继位,这时的魏国政治开始发生逆转,曹叡临死之前命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而曹爽为了独揽辅政大权,在朝中排斥司马懿,二人发生了激烈矛盾。在曹爽专权之时,身为司马家成员的司马孚选择韬光养晦,在朝中低调度日。正始十年司马懿在曹爽与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拜谒曹叡之时,悍然发动变乱趁机控制了洛阳,并逼迫忠于曹氏兄弟的势力就范。后来司马懿又以败乱朝纲的罪名,将辅政大臣曹爽,与其党羽全部诛杀,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孚参加变乱,而事先可能不知情

作为司马家的重要成员,司马孚也参与了此次行动,与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然而司马懿策划此次行动,保密工作做的很好,连司马昭都不知其中内幕,所以司马孚虽然置身其中,但他只算一个参与者,并未事先与司马懿谋划。但毕竟是司马家族的人,在夺取洛阳控制权之时,无论是否知情、自愿,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孚都因有功,被加官进爵,任长社县侯加侍中。两年后司马懿逝世,其子司马师接替父位任大将军,三年后大权在握的司马师,废了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其实关于曹芳被废的问题,看似是由李丰、张缉等大臣发起,但这是司马师谋划已久的事。《三国志》曾明确记载,曹芳是在司马师的威逼之下被废。曹芳被废之后,与太后拜别从太极殿南门离开,当时只有数十名大臣送别,太尉司马孚就在其中。

曹芳被废司马孚顶住压力深情送别

史载司马孚“悲不自胜,余多垂涕”,在此能看出曹芳被司马师所废,司马孚是非常伤心的。司马孚自入仕以来,先后辅佐过曹植、曹丕、曹睿、曹芳三代魏国主公,在每一任上都可谓是忠心耿耿。高平陵之变后,虽然司马懿打着曹爽败坏朝纲的旗号诛杀曹爽,名义是为了曹魏的千秋基业,然而曹芳的被废,明显是司马师别有用心。虽然司马孚并不知道内情,但凭借他敏感的政治嗅觉,也能对此察觉到真实目的。可惜身为司马家族的人,性情又十分谨慎,司马孚只能以悲伤的情绪,去送别昔日的魏主。司马孚当时的心情可能并不是作假,也是因为此举,司马孚被赶出了帝都,遣到了西镇关中之地。后来又被调任到洛阳任太尉,而那时的局势则变得更加动荡。

曹髦被司马昭所杀横死街头,司马孚伏尸痛哭

就在曹芳被废的第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请废司马师。司马师亲自率军讨伐叛逆,最后虽然获胜,但司马师却病死在了许昌。随后司马昭继承哥哥的大将军之位。甘露五年曹髦不甘屈司马家之下,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欲谋划讨伐司马昭。结果王沈、王业转身就将曹髦出卖。曹髦无奈孤注一掷,亲率殿中宿卫讨伐司马昭,最后寡不敌众被司马昭的心腹成济所杀,年仅十九岁。在曹髦暴尸街头,无人敢奔赴近前之时,又是司马孚站了出来,伏在曹髦的尸体痛哭,并说:“杀陛下者臣之罪”,并要求严惩主谋者。但当时曹家大势已去,支持曹家的势力也回天乏术,以司马孚一人之力,又能办成什么事呢?

曹奂被废司马孚深情表忠贞

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袭封官爵,三个月后司马炎逼曹奂退位,为陈留王,司马炎自称皇帝建立了晋朝。这边司马炎欢天喜地地筹备登基,曹奂则十分落寞地,被迁往金墉城。在曹奂凄冷地告别皇位之时,又是司马孚前去拜别。司马孚此次的送别不同于往昔,此时的天下已经是大晋王朝,曹魏成了过去式。但尽管如此,司马孚也是十分动情地,拉着曹奂的手痛哭流涕,说:“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对曹奂也是对历代曹魏主公告别,深情“表白”自己到死,都是魏国的纯臣。晋朝建立以后,司马孚身为司马家的老辈,备受司马氏的宠敬,然而史料记载司马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在此能看出司马孚虽然地位超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直陷于前朝覆灭的哀伤之中。

死前亲自盖棺定论:“不伊不周,不夷不惠”

公元272年长寿老人司马孚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路途。临终前司马孚亲自为自己盖棺定论:“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这里的“不伊不周,不夷不惠”有着特殊意义。伊指的是商朝宰相伊尹,曾经流放商王太甲,开辟了废立国君的先河。周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随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武王去世后,周公旦竭尽全力辅佐幼年的武王儿子成王,平定了东方叛乱,为周成王顺利继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夷指的是伯夷,在周武王伐商之时,伯夷找到武王表示反对灭商。周朝建立之后,伯夷为了忠于自己的主张,不愿食周栗,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惠指的是柳下惠,他生活在鲁国,曾经热衷于出世做官,后来因为不肯枉道事君被罢免,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逍遥人。司马孚说“不伊不周,不夷不惠”,意思就是说自己,不会像伊尹那样废立君主,也不愿拥有周公旦那样,可对君王取而代之的权利,他时刻保持着自己的本分,成为一个纯臣。他既不会像伯夷一样,因为商朝覆亡不食周栗而死,也不会像柳下惠一样毫无政治主张,无欲无求地度日。

小结

综合来说,司马孚追求中道而行,在一定程度上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又不会过于固执,所以他对司马氏的专权并不依恋,甚至对司马氏推翻曹魏感到不满,对自己的定位是“魏之贞士”。司马孚真正实现了致死不忘是魏臣的诺言,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内心都是自认为前朝纯臣,而在政治上,却也未有做出何种真正对前朝有利的行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司马孚对曹魏的最后心灵自白。司马孚受到了历史与世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是魏国的老臣,他的所作所为,也对研究古人的政治心态,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晋书》评价司马孚“温厚廉让......性恕通,以贞白自立”,在天下有变之时,迫使每一位人物都必须做出选择,有投机钻营之辈,也有见风使舵背信弃义之徒,大多人也是随波逐流袖手旁观,而司马家的重要成员司马孚,带着特殊的家庭身份,在司马家族对曹家废立之时,能做到未尝预谋,而且无论皇位如何更替,都对曹家的忠心始终如一,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所作所为成为魏晋之时的显耀人物。

【参考资料:《晋书》,《魏晋“贞士”司马孚》】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丕#曹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