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戏曲进高校 | 从B站到艺术节到校园,大学生这样“入坑”追戏

2020-12-12新闻32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一天连演两场!12月11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2020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天,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创排的锡剧《董存瑞》在校园内掀起了传统戏曲的热潮。虽然第二天要进行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不管是下午还是晚上的场次,大学生们都选择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传统戏曲与青春校园的一场对话!

导赏环节,董存瑞的扮演者——江苏省锡剧团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东亮率先上台,通过他的分享,大学生们对锡剧“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传统艺术特色和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创新特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周东亮介绍说,《董存瑞》是首次将董存瑞的故事搬上舞台,“这部戏主要讲了董存瑞的成长史,从不成熟到逐渐有了坚定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很多戏曲程式的东西来展现,也融合现在流行的管乐的元素。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戏,它是具有时代性的锡剧。”

有笑点,有泪点,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这是大学生们对于锡剧《董存瑞》的观后感。

“新鲜血液是根本!”锡剧《董存瑞》里的这句唱词,从台上传递到台下,也是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当天在现场,有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戏曲社的同学,一群热爱戏曲的青年人。在演出前,他们上台与周东亮一起演绎了锡剧经典《双推磨》的片段,在台下,他们也对着镜头讲述了自己入坑戏曲的故事。

他们中有的曾是戏曲演员,有的是从学习传统乐器“入坑”戏曲,还有一位博士生是B站上的戏曲UP主,这位未来的“程序猿”这样说——

戏曲和程序一样,有自己的语法体系

讲述人:王晨,1994年出生,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B站戏曲up主

我“入坑”戏曲,从电视剧开始。因为剧里有一段戏曲,我当时看了之后觉得还挺感兴趣的。我是无锡人,其实从小家里面也有人喜欢戏曲,我自己也零星看过一些戏,但是接触得不多。 被这部剧成功“洗脑”之后,我就开始到B站上去搜一些戏曲片段来看,然后它会自动关联一些其他的剧目,当时我也点进去看了,看了一整出的《锁麟囊》(京剧程派经典剧目),我才发现,戏曲的体系非常完整,非常有思想性,表现形式也非常先进。看了京剧《春闺梦》、锡剧《珍珠塔》等更多的戏曲演出之后,我就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戏曲。我学的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用“程序猿”的术语来说,我发现戏曲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语法体系,包括虚拟化、程式化的一些设计,非常优秀。 后来我在B站上也有了自己的账号,然后上传一些戏曲视频,如分享名家演出的返场视频,整理京剧不同流派的特色,给大家分享、科普戏曲知识,现在粉丝大概2000人左右。我觉得,有相同的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非常美好、非常浪漫的事情。 虽然说现在戏曲在大多数人看来不是特别受欢迎,但是我相信在喜欢他的人的心里面,它是非常美妙的一个东西。

戏曲是“古代的电视剧”,紫金艺术节对戏迷太友好

讲述人:朱豪杰,2000年出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戏韵梨风”戏曲社会长

我们学校的戏剧社大概是2006年成立的,有20多个人,大家会经常聚在一起活动,更多的是组团一起去看戏。我相信,只要有一个“火种”存在,这个学校的戏曲氛围就会越来越好!

年轻人不看戏曲?没喜欢上戏曲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但是等到我真的爱上它了,然后发现其实身边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还是挺多的。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戏曲离我们很遥远,它很难懂,但是当你真正走近它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古代的电视剧”,讲了很多故事。戏曲艺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回望这些传统剧目,你会虽然时代在变,但很多审美和审美倾向并没有变。当你看了很多很多的戏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题材在这20年流行之后,沉积一段之间,又再次流行,是往复的,但这种往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前一个基础上有发展的。

我们很感谢紫金文化艺术节。这两个月我们“忙”坏了,有很多的好戏来南京,而因为购票有政府补贴,可能一场戏最后只要30块钱,对我们学生太友好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办下来的艺术节,真的给很多人一个欣赏艺术的机会,培养了艺术的思维。有时候看完演出出来十点多了,赶不上回学校的S8号线地铁,我们就会“组团”去看,“拼车”回来。虽然戏曲现在还是比较“小众”的,但我敢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搜索到的关于戏曲的资料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很多倍,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最鼎盛的时代。

“倒嗓”之后热爱不停,在学校教留学生唱戏

讲述人:张思哲,2002年出生,因“倒嗓”中止淮剧演员之路

我的家乡在扬州,我们宝应人很多都是淮剧迷。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爷爷奶奶去公园,看他们在那拉二胡唱淮剧,自己也很着迷,还没上小学,我就开始学戏。那个时候特别辛苦,每天要花很长时间练嗓子,还有一些动作,也要练很久,后来因为上学了,我就暂时不学了,但我发现我还是很喜欢淮剧,就又回去跟着宝应淮剧团里的老师练习。青春期在变声,我还是在不停地练,吊嗓子,时间长了以后就感觉受不了,声带有点损伤,最后因为“倒嗓”,我做不了专业演员了。 可是我还是很喜欢淮剧,到了大学,我就参加了戏曲社,有时候会给社友们讲讲课,教他们一些戏曲的动作,还有唱腔什么的。我们学校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感兴趣,让我教他们唱戏。但是淮剧口音比较重,他们不容易学,我就选了《十八相送》这个越剧传统剧目的片段教给他们。 不能成为戏曲演员,但我对戏曲的爱会一直继续。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传统戏曲走进我们的校园。 交汇点记者 陈洁/文 宋宁/图 赵宇/视频

#戏曲#校园#艺术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