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门多宝镇:移民村的十年巨变

2020-07-22新闻16

7月20日,在,村干部和村民们正在食用菌智能温控大棚前交谈。

7月15日,在多宝镇白龙泉新村,一处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矗立在公路边,格外显眼。这是村里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9月份将开始生产。

白龙泉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新村,2010年由丹江口市迁入多宝镇。

环境改变,老营生无以为继。搞苗圃,不赚钱;养猪,因环保一度不达标被投诉……这个移民村的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仅靠人均亩把土地,如何稳得住、能致富?为此,该村党支部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着。这个成员平均年龄为38岁的党支部,正带领村民们加快发展奔富路。

抓阄分地,老百姓心服口服

刚刚搬来多宝镇,白龙泉新村和不少移民村一样,村里大小矛盾不断。

“土地问题是村里一切矛盾的焦点,只有首先解决好土地问题,我们才能谈保稳定、求发展。”白龙泉新村党支部书记周义说。

村里一共分到2048亩土地。可土地平整下来,还是有些高低不一。

如何分配,才能让老百姓服气?

“老百姓就求一个公平。”周义想了个办法:村里有1361户,就将土地平均分成1361份,按顺序编上序号。

移民户按村组顺序抓阄。工作人员当场打开阄团,当众宣读阄号。抓阄者本人在抓阄记录表、分配图纸上现场签字确认、按手印。

随机抓阄,没有猫腻,村民们心服口服。

然而,随机不意味着随意。对分到较差土地的村民,村里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

同时,将田间沟渠、生产路慢慢修来。一件件实事,让村民们对这几个年轻的党支部成员刮目相看。

稳定的大局出来了,但仍有不少小矛盾。“发展中必定会遇到问题,但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问题。”周义这样看待。

不断摸索,这条路子找对了

周义他们迫切地想为村民们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

然而,村里的土地都分给了大家,几乎没有集体土地。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周义决定自己先蹚路。

刚开始,他发展了7亩多的苗圃,由于对行业不了解,没有卖出好价格。

2012年,他的一个朋友提出合伙发展生猪养殖。正当他准备带领村民大展拳脚之时,养猪场却因粗放管理散发臭味,屡屡被附近村民投诉。为此,他本人还因环保问题受了处分。

此后,为了实现达标排放,养猪场投入了近50万元,新建了两个粪污处理池和污水处理设施,现在这些环保设施都已启用,环境大为改观。

靠养猪赚了点钱,周义认为,是发展村级产业的时候了。

他过去在十堰农校学的就是食用菌,不少村民也都会这个手艺。加上江汉平原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周义开始谋划发展食用菌产业。

恰好在2018年,多宝镇分到了两个省管党费支持项目的名额。周义他们精心准备上报了项目规划,争取到了15万元的项目资金。

这15万元是村里的第一笔集体资产,他们一分一分“抠”着用。

为了节省工钱,周义带领村干部,不分白天黑夜搭了30个大棚。几个月后,1万袋香菇、1万多斤大球盖菇种出来了,村干部们又驮着去市场上一家家叫卖,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15万元的本钱“生”出了2万多元的利润。

“自己村里种的香菇,一定要让老百姓尝尝!”村委会几个人一商量,拿出1500斤香菇,每户发了5斤香菇。

入股流转,好日子在后头

由于该项目效果明显,2019年底,该村又争取到了省移民局3000万元产业支持项目,进行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加紧完善水、电等配套设施,二期厂房和无菌室马上也要开建,争取9月份开始生产。”周义介绍,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香菇、平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种植。

项目主要分三期建设:除了第一期的智能温控大棚,后续还将建设包括食用菌菌棒的装料、灭菌、冷却、接种、烘干及冷藏保鲜等6个车间项目以及食用菌产品深加工项目。

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带领更多群众增收,村里在原先成立的何鲜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又成立了丹宜农贸有限公司,采用双模式运行。

有点资金想参与的村民,采取“公司+股东”的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参股,村民以现金自愿参股,两方作为公司共同持股方,通过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带头,目前已有22户村民入股公司,入股金额62万元。

没有资金想参与的村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项目投产后,将本村及周边贫困户和困难户吸收进合作社,参与生产劳动,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确保贫困户增收。

“感觉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充满干劲。”村民汤仁忠说,他原本和妻子在外务工,前些年,妻子突然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必须留在家里照顾。看病花光了积蓄,在家里种地又收入微薄,眼看日子越过越艰难。食用菌项目启动后,他积极参与,专门负责跑市场找销路,现在还担任了公司的业务经理,增收有了新渠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