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云南大理弥渡:“五子登科”促文化繁荣兴盛

2020-12-12新闻17

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素有“文献名邦”美誉。近几年,弥渡县在“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文化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基础广泛、文化品牌响亮四大优势,“五子登科”彰显文化底蕴、转化文化资源、巩固文化基础、提升文化品牌,扎实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澄清家底子。弥渡是西汉旧郡、彩云故里,明清时期“人文与州城并盛”、有进士26人、举人148人,有“六科六解亚”盛况。茶马古道纵横交错覆盖6个乡镇,有中国唯一的大唐遗物“南诏铁柱”,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登陆点228项,县级以上文保83项。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项,其中国家级两项(花灯戏、弥渡民歌),民歌《小河淌水》《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弥渡人民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有“到了弥渡不想媳妇”“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两岁娃娃三岁灯龄”的赞誉。

弥渡县根据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基础广泛、文化品牌响亮的优势,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投入,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县委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调查以及听取审议汇报,县级部门挂钩行政村每年做好一件文化实事。

谋好一域,澄清家底,构建起了县乡村组四级齐抓共管文化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氛围,全县上下形成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

——搭好戏台子。近几年来,省州高度关注弥渡文化事业发展,省文化厅连续下派3批挂职文化副县长。县级每年召开文化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点工作,在2008年开始每年预算人均文化惠民1元、全民健身经费0.5元和文化工作经费100万元的基础上,预算了非遗保护经费、群文工作经费、图书购置经费、博物馆运行经费和创作经费。县级投入近1亿元,完成文化馆(一级)、图书馆(二级)、博物馆、体育馆建设,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完成文化馆(一级)、图书馆(三级)达标,8个乡镇文化站一级站2个、二级站4个(第一批为申报的2个站中,德苴站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达大型站标准,新街站达二级站标准)。建成花灯民歌传承示范点100个,传习馆所17个、传习中心1个。建成花灯陈列馆、马帮文化陈列馆、李文学纪念馆、民国政府陈列馆,2016年,弥渡被列为云南省文化馆分馆建制试点县。2015年增加执法经费10万元,行政村文化活动经费每村5000元,2016年开始预算文物保护经费200万元。完成8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和8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2010年以来每年县级投入500万元,每年建设100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全县933个自然村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面积达47万平方米,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县乡村组网络体系。10年来,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文化建设投入却一直居全州全省前列。

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搭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台子。2014年12月,弥渡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15年弥渡县“大喇叭小广场”配套建设工程荣获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戏台子,架起就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心桥,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扶持戏班子。广泛的文化基础,让农村文化阵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小广场建在哪里,哪里就产生了农村文艺队。以非遗活动为主体的县域文化活动品牌元宵灯会、铁柱踏歌等初具规模。通过广场文化、文艺会演,引领城乡处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乡村春晚、城乡文化联谊悄然兴起。

全县有传统花灯灯班100多个,通过财政补助配发音响设施设备的在册文艺队达700多支。组建弥渡书画院、弥渡诗联学会、小河淌水文学社、十大姐民间艺术团、大帅跳菜艺术团、老年艺术团、荣华打歌队等10余个民间社团。支持编辑出版花灯民歌读物、收集整理折子灯,制作花灯广场舞、花灯音乐等光碟和U盘,积淀文化弥渡,促进传统灯班传承发展和文艺队伍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县花灯剧团60年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活跃和牵手城乡文化,2017年弥渡花灯剧团列入全国44个重点扶持基层院团之一。

传统戏班子,让子孙灯得以兴盛,让和谐成为时代主旋律,让休闲健身成为农村活动新常态。

——培育戏苗子。扶持传统灯班,壮大农村文艺队伍,培养文艺骨干1000多名,命名县级传承人100名的基础上,2008年开始先后3次编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教材,开展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形成学校+专业剧团+民间社团+文艺队人才发展机制。2016年以来建成北京大学艺术创作基地、云南省花灯剧院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成云南省省级专家科研工作站(非遗),与云南省花灯剧院、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云南省职业艺术学院结为“种文化”共建单位和结对子单位,构筑了大手拉小手格局。

——做精戏牌子。紧紧抓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现有民歌曲目500多首、花灯剧目200多个的基础上,狠抓传统文化整理挖掘保护,短短5年编辑出版了《弥渡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弥渡传统花灯剧目选》《弥渡花灯探源》《记忆弥渡》《弥渡碑帖》《弥渡馆藏图书图录》《弥渡山茶别样红》等。创作打造了大型花灯戏《正月十五闹花灯》《山村医生》《山村小河月亮》和《醋坛子》等文艺精品,做精花灯民歌文化品牌。2014、2017年花灯戏《一碗水》《山村小河月亮》分别荣获云南省第七届、第八届文化精品工程奖。2015年《山村小河月亮》荣获第二批国家艺术基金舞台剧资助项目,2016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在大理州12县市巡演。2018年,弥渡花灯剧团代表云南省赴印尼开展中印友好春节慰问演出。

做精花灯戏牌子,增强了全民文化自信,提升了弥渡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子登科”文化工作格局,极大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促进了文化繁荣兴盛,也极大增强了群众文化自信、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弥渡花灯民歌从民间文化活动一步步走向云南省花灯艺术周、走进首都、走进央视、走出国门。弥渡县代表云南省接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估、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并作经验交流。(图片/弥渡文旅局白成瑾)

责编:吴敏

#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