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甘肃华亭西北的关山幽处,有一个小镇子,叫马峡。这里漫山遍野的草木。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挨挨,开着浓密的金黄、紫红、淡蓝的花儿。走在马峡的山间,常在乱石野径中碰到一种高大的草木。它们枝干壮硕,叶片厚实,外形颇似芭蕉。它,就是中药家族里的大黄。
马峡属于高寒阴湿山区,土地瘠薄,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老百姓自古以采药、贩药为生。历史上,这里曾是屯兵牧马之地。大黄对于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疗效明显,可在战时疗伤除疾。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征程上,草药“大黄”又成为当地的“幸福花”和“忘忧草”。
深沟村七十多岁的郭老汉家,是典型的山里人家。老房子白墙黛瓦,四周竹木掩映,鸟鸣此起彼伏。讲起童年的经历,郭老汉感慨良多。他说他是靠着吃山里的野菜长大的,小时候母亲经常领着他去山里采摘野菜。十来岁的时候,母亲得了一种大骨节病,腿脚不便,就把菜篮子交给了他。记得有一次,他采完一大筐野菜回家,捎带摘了不少好看的野草,还开着奇异的花儿,把它们栽在自家的院子里,被母亲看到了。母亲给他说,这些野草里有大黄、独活和板蓝根,都是些野生中药材,能治病。那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家乡盛产药材,种类有二百多种。如今的郭老汉,在乡村干部的鼓励下,加入了向阳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五亩土地来入股,第一次分红就挣回了五万元。郭老汉高兴得逢人就说,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挣来钱了。
在马峡,除了大黄,还有一味“霸气十足”的药材——独活。在脱贫攻坚中,独活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很多扶贫车间里,它们经过净选、炮炙、润切、化验和最后的包装,随纷至沓来的订单被发往陇东地区及宁夏、陕西等周边省份。马峡的药商说,当地独活库存不多,商家戏称“独货”,主要是因为采挖的成本比较高,货源走动也很快,所以量不多,价格一直很稳定。特别是县乡政府一直在鼓励,每亩补贴二百多元,还派技术员上门培训、指导。距离郭老汉家不远的另一户郭姓人家,两层独院。走进院子,院子里独活堆成了小山,隐隐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它们一个个根条粗肥,断面茬子白生生的,在阳光下特别惹眼。主人告诉我们,去年一年种药收入了一万多元,买了三轮摩托,冬闲搞贩运,今年又把山里的六亩地全部种上了独活,一亩收药三千斤,按市场价出售,能卖不少呢。
相较大黄和独活,在马峡的药材里,板蓝根很不起眼。它看起来普普通通,药效却不小。它的根扎得又深又牢,枝叶尽情吸纳着太阳的光芒,如今更是助力马峡的人们在经济上扫除困顿。在马峡人心里,无论大黄、独活、板蓝根,还是川芎、黄芪、党参,这些马峡盛产的药材,都寄托着乡愁,是马峡人改善生活水平的希望。小小药材,担负重大使命。不少药材公司纷纷上门,倡导推行订单化种植,为种植户开辟增收门路。
如今,走进马峡乃至华亭的山川田野、沟壑梁峁,那一垄垄绿茵茵的田地里,人们劳作忙碌。刚采挖出的药材堆满田间地头,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药香。那些浓郁的药材香,正散开在舌尖上,并深入肺腑,成为一泓宜人的清凉。种植者们一遍遍默念这些含香草木的名字,仿佛心头也被吹拂得爽快起来……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