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凡 摄影报道
从高起点规划到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塔吊林立、夜光如昼的建设关键期。
作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先行区,容东片区的建设备受瞩目。目前,雄安新区共有在建施工工地262个,建设者已超12万人,其中奋战在容东的就接近10万人。雄安画卷徐徐展开,“未来之城”雏形初显。
11月底至12月初,记者走进雄安新区,记录下工人们为全力保证质量和工期披星戴月劳动的身影。
初冬的白洋淀,芦苇泛黄,波光潋滟,偶有水鸟掠过水面,把这华北明珠映衬得更加静谧安详。
而在白洋淀往北不到10公里的容东片区,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上千塔吊平地而起,夜色中如星光璀璨;各类重型施工车辆在钢板水泥铺就的临时道路上驶过,不间断地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工人们踏着尘土越过喧嚣,一拨拨排成长队穿梭于宿舍、工地和工友集市间……
日升月落,这里是建设大军24小时轮番坚守的阵地。
王凤敏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次通宵作业了。12月4日上午9点,昨夜凌晨3点下班的她又准备上岗了。作为一名塔吊队长,她的队伍里目前有60多位塔吊司机,她是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
“人歇塔吊不歇。”王凤敏说,每次遇到需要替班的情况,如果不好安排,她就会临时顶上。王凤敏来自辽宁锦州,有着13年的塔吊经验。当过医务兵的她喜欢穿迷彩服,戴上安全帽的时候犹如戴上军帽,英姿飒爽。
塔吊灯下,常有混凝土浇筑、冬施物资运输等作业同时进行。49岁的黄建军是一名混凝土工,他已习惯了夜间作业。每天黄昏时分,他便会带上两桶方便面、一个暖水瓶和半壶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酒来到工地,这是他为夜战准备的物资。
从5月进场开始施工,到明年6月竣工交付,容东片区的建设不仅质量要求高,工期也紧,挑灯夜战是常态。
“这跟弦一直是绷着的,从来没松过。”承建E2组团安置房项目的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分公司项目书记魏盛激说。
雄安建设,是国计,也是民生。
数以万计的工友们不仅有来自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河南、安徽等地,还有不少是当地人。
“光我们村就有几十个。”来自容城县晾马台乡东北阳村的宋伟红说,工程开建后,她就在同村人的介绍下来这里做杂工,每小时收入20元,多劳多得。按照规划,她家所在的区域也在未来征地拆迁范围内。根据当地征地补偿政策,如果将来要搬迁,这里也许就有她的新家。
来这里找到就业机会的还有大学生。韩沁姗刚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目前在工程项目部做见习生。“刚上大学的时候,新区还没成立,如今毕业了,竟无意中以第一代雄安人的身份成为首批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还挺荣幸的。”
根据总体规划,雄安新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创造“雄安质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承建方在施工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大批创新。
“比如智慧工地的大规模应用。通过各个管理平台,项目上的重要设备都可以实时监控:通过塔吊防碰撞系统,两个塔吊靠近时会自动刹车;卸料平台违规操作时,设备会自动报警;哪处防护栏杆未及时搭建,形成隐患,平台也能及时报备……”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分公司容E安置房项目总工张振国介绍说。
工程建设在坚持高标准的同时也照顾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项目空地处搭建了多个工友集市,很多当地人在这里摆起了摊。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这里便人山人海,10元管饱,相应的各类生活物资,也是应有尽有。
“这些工人是在建设我们的家,我们做点小生意,管饱那是必须的!”一个来自容城的老板说。
12月5日,夜幕刚刚降临。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一处工友集市内,在周边项目上作业的工友们汇集而来,在这里购买晚餐和一些生活用品。
12月6日,电钻工戴着KN95口罩作业。
12月4日上午,容东片区E2组团安置房项目的塔吊队长王凤敏在上岗前梳妆打扮。
12月4日,钢筋工杨洪在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上绑扎立柱。
12月3日傍晚,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走在前往工友集市和宿舍的通道上。
11月3日,雄安新区一安置房项目工地,管理人员通过“雄安建设”客户端实时查看环境监测数据。
12月2日,一名工人下班后通过人脸识别闸机穿过实名制通道。
12月1日23时,雄安新区夜间降雪,在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容东片区E组团安置房项目上,混凝土浇筑作业照常进行。
12月3日黎明,24小时作业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即将迎来新的一天。
编辑: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