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内部的政治派系大概上可以分为四类——北方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益州派系,一些曹魏降臣例如姜维、夏侯霸、梁绪、尹赏、梁虔等人虽然地位很高,但并不计算在内。
在这四个派系当中,北方派系一度很辉煌,但因青黄不接而没落;荆州派系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东州派系虽然弱于荆州派系,但也有掌权人物出现,相对而言益州派系就非常的弟弟。益州派系受到执政者的打压,他们内心中难免对蜀汉离心离德,益州内部出现的谶语以及谶语的解释,或许可以说明益州派系对刘氏统治的不满。
一、刘二牧与刘备对益州派系的态度
益州派系被打压并不仅仅局限于刘备或者刘禅两代蜀汉皇帝,还要追溯到刘焉和刘璋两个东汉末年的益州牧,从东汉中平五年到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188年到280年),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东汉时期存在一种称之为"三互法"的地方官吏回避制度,虽然史学界对于"三互法"的研究多停留于猜测阶段(没有办法史料太匮乏),不过本地人不能做本地的监临官,这一点应该是达成了共识。这是为避免地方上人情比周、组成利益团体的一种做法,对东汉末年的军阀也形成了一些阻力。
比如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但他并不是荆州人,在荆州完全没有基础,所以要借助荆州本地望族的支持。结果就是蔡氏、蒯氏的崛起,刘表去世刘琮上位并向曹操投降,就与这个原因有关。
刘焉本来的处境和刘表有些类似,他是由益州从事贾龙击败益州黄巾马相之后,被迎接进入益州的。刘焉在益州也没有什么基础,但是他的手段还算不错。刘焉一方面拉拢在当地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张鲁,一方面吸取从南阳以及三辅进入益州的外来人士。这些人与刘焉一样在益州没有基础,不得不依附刘焉以博取在益州立足的资本。刘焉也将这些人整合为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就是所谓"东州士"。益州本土派系则成为打击的对象。
刘焉、刘璋都采取以东州派打击、牵制益州派的策略,不过在刘璋时期对二者的天平有所平衡,提升了益州派的地位,因此也引起了东州派的不满与恐慌。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刘备进入益州,次年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正式进攻刘璋,"东州士"的表现没有什么节操,李严、费观、吴懿、许靖等人纷纷投降,反而益州派系的表现更加顽强。于是在取得益州之后,刘备给予"东州士"相当多的权益,对益州派系则略为冷淡。
益州派系被打压的状况
"豫州(刘豫州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可以视作蜀汉政治格局的一个缩影。在北方派系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刘氏作为益州的外来户,自然也要选择刘焉的做法,同样以外来户荆州派系来遏制益州派系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刘备在去世之前给予诸葛亮极其高的权重,甚至可以说是蜀汉真正的领袖,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权力。诸葛亮虽然不是荆州籍贯,但是与荆州士人十分亲密。诸葛亮作为实际执政者管理蜀汉,荆州派系显贵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在诸葛亮这个丞相之后,蜀汉政治中枢基本上是以某重臣录尚书事或平尚书事为领导者,尚书令虽然受制于上述的某重臣,但是也算是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我们看蜀汉历任录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领导者以及尚书令的人物: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马忠、诸葛瞻、董厥、法正、刘巴、李严、陈震、董允、吕乂、陈祗、樊建。
其中荆州派系六人,东州派系七人,曹魏降臣一人,益州派系作为蜀汉本土力量,只有一人上榜,就是马忠,以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然而这并不是常态,仅在蜀汉延熙七年(即公元244年)一年,具体原因是曹魏大将军曹爽进攻汉中,蜀汉大司马蒋琬羁留涪县,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出兵支援汉中,所以才令马忠平尚书事。本质上是一种临时性质。
整体上来看,益州派系或安排在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或为一些地位较高但权重较低的官职,只有王平、马忠、李福等寥寥几个重要人物,但显然没有到达一个领导地位的程度。相对于荆州派系和益州派系来说,益州派系的地位很明显要低于前两者。至于北方元老派系则不在比较的范围内。
益州不利于刘氏统治的谶语和预言
刘氏打压益州派系,自然会引起益州派系的不满和反抗。在刘焉、刘璋统治时期就发生过多次叛乱,蜀汉对益州的控制还算牢固,矛盾也不太尖锐,但这也并不能消弭益州派系对刘氏统治的不满。益州派系在军事、政治上缺少话语权,那么换一种手段,在文化上反对刘氏的统治,这应该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情况,益州内部一些不利于刘氏统治的谶语和预言,或许就是益州派系对抗刘氏统治的一个表现。
在刘备统治益州时期,就发生这样两件事。刘备在进攻汉中之前,向周群、张裕占卜结果,张裕劝说刘备:"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事实上汉中是刘备集团必须控制的地方,如果不争取汉中,那就很容易被锁死在成都平原无法突破;另外张裕还和别人说过其他言论,比如"刘氏祚尽矣"、"(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等等,最后张裕也是被刘备所杀。
后来荆州被江东集团偷袭,关羽战死,刘备决心讨伐孙权,他向蜀中术士李意其占卜,李意其画了一些兵马、武器然后全部撕毁;又画了一个大人物埋在土里,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即刘备此次军事行动会失败,自己也要因此而死。这也是打击蜀汉军队士气的一种表现。
在当时流传一种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当涂高"这个东西会取代汉朝。关于"当涂高"到底是何解释,也有不同的说法。益州人周舒将其解释为"魏";蜀汉大臣杜琼则进一步进行解释,"魏"为宫阙名,所以是"当涂高"。杜琼又进一步发表言论,将代表官职的"曹"与"当涂"匹配,确定曹魏代汉的所谓正统性;另外杜琼还以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做文章,蜀汉先具备再禅让,二世而亡。值得注意的是杜琼是蜀汉延熙十三年(即公元250年)去世的,也就是说杜琼是在蜀汉仍然存在时发表的言论。
在蜀汉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蜀汉宫中大树折断,谯周在柱上写上"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十二字,"众而大"的意思就是"曹魏","具而授"指刘备和刘禅,援引杜琼的意思,指的是曹魏当统一天下,蜀汉在刘禅一代灭亡。而在蜀汉炎兴元年,曹魏大军进攻蜀汉的时候,也是谯周坚持反驳逃往南中或者东吴的计划,力劝刘禅向邓艾投降。
张裕、李意其、杜琼、谯周,他们都是益州人士,都发表过对刘氏统治不利的言论。李意其的情况特殊,带有很多神异的色彩,似不能说明问题,而其余三人确实是在谶纬之学上发挥作用,以产生对蜀汉统治的负面影响。《三国志》当中收录这些言论的目的是说明他们的预言准确,精通谶纬之学,不过在蜀汉内部出现甚至流传这些不利于蜀汉统治的言论,而且都是出自益州人士,再结合益州派系在蜀汉受打压的情况,不难看出其中的联系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