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津和南京,你认为谁的文化底蕴更深? 宋齐梁陈朝代特点

2020-12-11知识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杜牧这首《江南春》主要表现的是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望,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色彩的映衬,有村庄城郭的映衬,有声与色的映衬,有动与静的映衬,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丰富了画面,并增加了历史色彩,四百八十寺,不是实指,是强调数量多的一种说法,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一声唱叹,引入遐想,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北朝兴造像之风,南朝兴造寺庙之风,南北朝时,争战不息,百姓想安居乐业而得不到实现,佛教讲来实报,符合百姓心态,故很多人信佛教,统治者为收拢民心,稳定统治,大兴建寺院之风,南朝经宋齐梁陈四朝代,宋时寺院1900多所,僧尼36000多人,齐时2000多所,梁时2800多所,陈时1200多所。对杜诗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讽刺,杜牧思想上是反对佛教,但并不等于对历史遗留的佛寺建筑讨厌,他常去寺庙游玩,还与僧人交友,他还有其他诗中表现出对佛寺楼台的欣赏和留连,但在此诗中也可能在欣赏中有些历史的感叹。水村山郭酒旗风,郑午昌画,吴石仙画多少楼台烟雨中。

天津和南京,你认为谁的文化底蕴更深? 宋齐梁陈朝代特点

中国的朝代排列表? 中国朝代顺序:2113夏、商、周[西周、5261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4102国时1653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扩展资料在中国朝代中,被当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正统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参考资料来源::朝代

天津和南京,你认为谁的文化底蕴更深? 宋齐梁陈朝代特点

关于中国朝代的诗歌 1、简单版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二十朝。2、人教版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3、网络版黄帝尧舜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至民国。夏商周秦与两汉,三国归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扩展资料:朝代历史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

天津和南京,你认为谁的文化底蕴更深? 宋齐梁陈朝代特点

请把从三皇五帝到明清时代 中间所有的朝代按历史的顺序排列出来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意思 旧时王谢堂前2113燕意思:当年王导、谢5261安檐下的燕子。出处:4102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1653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释义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二、赏析《乌衣巷》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参考资料来源:—乌衣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