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美互联网:为何“殊途不同归”?

2020-12-11新闻12

近来有对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进入卖菜领域颇有微词,拿来比较的是美国马斯克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做的是探索未来,而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盯着小商小贩的生意。为啥会群起而攻之,多数源于过往互联网对实体商家造成的冲击,社会上颇有一股批判互联网不务正业的声音,拥护者众多。

对于此,个人有几个不成熟的陋见:

第一、互联网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互联网源自于美国的科技发展的产物,严格而言是应美国军方需求而诞生的计算机技术,后来被Ibm等公司转为商用,像ibm、惠普一些公司一开始都是生产大型机供商用,万维网出现后,在美国第一波的互联网公司是雅虎这样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亚马逊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中国的一批留美学生如张朝阳、李彦宏把互联网带回了中国,而本土的丁磊、马化腾、求伯君是基于对互联网技术的爱好逐步把互联网技术商业化,马云更是去了美国一趟才决定回国搞互联网,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实际上一开始是带有美国基因的,只是后来中国的网民规模化了,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强人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口红利淌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的背景)

第二、美国的互联网为什么在中国搞不下去,像易趣呀、谷歌呀,在于美国人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说他们死板也可以,美国人奉行的是一个标准走遍天下,把美国的公司制度放在中国用肯定是水土不服,中美文化差异巨大大家都是知道的,而马云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讲究的是实用主义,当年马云淘宝打易趣,其实打的就是文化牌和利益战,马云给予商家和买家足够的利益,自然都跑到淘宝开店购物了。按照这个逻辑,其实QQ、微信的成功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互联网公司深谙国人消费和社交心理,自然做得比美国公司要好,后来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能快速发展,同样是解决了国人的痛点,而美国公司无法做到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妥协,所以在互联网这个层面,中美其实打了个平手,美国擅长全球化扩张,中国擅长把本土市场做到极致。

第三、中美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方向是由底层思维决定的。美国的科技公司强在基础研发和全球扩张,500强里的美国科技公司(包含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以全球为市场扩张,这种扩张的思维其实从美国建国开始就有了,走偏了就是全球充当老大到处称霸,表现在商业就是全球化,可以说没有全球化就没有美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正因为亚马逊、苹果、谷歌等这些公司不满足于本土发展,才会一开始就实施布局全球的战略,况且美国从本土市场容量、人口基数等因素来看,撑不起这些科技巨头的发展,多方面原因造就了马斯克、贝索斯这样的更偏执的商业巨头把眼光和行动投向了太空市场,这样的企业巨头如果换个环境可能就不会如此了。

小结一下,美国移民文化导致的扩张、开放的商业思维培养了马斯克这样的“火星人”,不过,这仅仅是商业层面而已,很多美国老百姓其实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多不了解美国以外,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现状,这又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两级分化的现象:开放与闭塞,包容与排斥并存。

第四、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近20年快速发展,其实是体现了中国“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既全盘接纳美国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又彻底地实现了在十多亿人口中国的本土化,百度打败谷歌、淘宝打败ebay就是如此,从2000年开始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接地气就能生根发芽,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互联网经济催化剂,直播经济能够火爆,除了主播的因素,还是人口红利在发挥作用,这种一场主播几千万人在线的现象,在美国日本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特殊的产物。

人口红利被互联网专家美其名为“流量经济”,流量思维始终在推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壮大,流量思维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思维和实用主义,社交、直播电商、淘宝、拼多多的发展基本即是基于流量思维的推动,一切为了流量,有流量就有交易量,网红是流量黑洞,所以做网红能赚钱成了一个社会共识,中国的消费者喜好就是性价比和从众心理,而且中国的消费群体足够大,是美国人口的五六倍,做好本土市场就足够撑起一个商业帝国了,微信如此、淘宝也如此,中国市场占比一直是超过其它市场。

基于流量思维推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会不断地挖掘中国消费市场的空白,从百团大战到单车大战,从020到社区团购,中国市场从来不缺概念和机会,到处有被互联网巨头渗透的机会,90后、00后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崛起,更是推动了中国互联网消费经济的发展。

有利必有弊,如此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和人口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诱惑力去挖掘财富,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催生“坐井观天”的“井底蛙”现象,就是满足于本土市场的耕耘而忽略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或者以流量思维指导企业发展,而忽略了基础科学和未来技术的积累。

再有就是互联网经济过度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而传统行业来不及去拥抱互联网而导致的经营受挫,这些都是成长的痛苦和必须面对的现实,资本的大棒一旦挥舞,摧枯拉朽之势也会伤及无辜,这些会涉及商业渗透的底线和道德,线上线下共同繁荣才是正道。

不过,说到底,我们会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马斯克去比较,至少我们的思维升级了一个纬度,会正视我们的问题,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毕竟中华文明也是充满智慧和活力,至少也有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始终不忘初心。

#埃隆·马斯克#谷歌#马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