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菩提本无树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 像菩提树下顿悟的偈语

2020-07-22知识6

请问: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为什么他的连坐(就是他坐着的那个坐台)是莲花瓣呢,为什么不用菩提叶? 据传释迦牟尼和观士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称之为莲花座。佛教莲花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个须弥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究竟顿悟了什么?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明白苦行是完全无益于修道的,他以苦行寻求菩提的尝试宣告失败了,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已经面临死亡的边缘,吃的是树叶和草根,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中拣来的烂布,睡在埋死尸的坟墓中或荆棘床上,不得无上菩提,决不起此座。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弟子就如2113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5261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4102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1653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释迦摩尼菩提树下顿悟出什么 悟出了:人人皆是未来佛,只因迷惑,没有觉悟。悟出了:万物万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究竟顿悟了什么? 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文玩#菩提#神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