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扬子晚报携手紫微星影,为南京献上一首特别的MV——《南京1937》,回望凄风苦雨的1937,记录那些愤怒的控诉的声音,铭刻那一段至暗时刻,向全世界传递记忆、传唱和平。MV于11日在紫牛新闻APP、扬眼APP、扬子晚报官方微博、腾讯、央视频、秒拍等全平台上线。此外,13日当天扬子晚报还将推出微纪录片《记住1937》,来解密MV背后的故事。
《南京1937》
用一首MV来祭奠1937至暗时刻
12月11日,扬子晚报携手紫微星影联手制作的MV《南京1937》,隆重上线,以挟带雷霆之力的歌声祭奠那个苦难的时代,呼唤大家一起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片中有“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滂沱悲伤,但并不陷溺于悲悲戚戚,整体旋律激越向上,充满中华儿女绝不屈服、誓死抗争的精神和意志。
MV画面积扬子晚报三年公祭日微纪录片拍摄素材而成,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链接幸存者、发现者、设计者、后代子孙、志愿者……。其中,有天昏地暗、日月惨淡的往昔,有捐躯沥血、哀兵奋起的抗争,有奔走疾呼、满蘸血泪的控诉,有义无反顾、竭智尽力的行业翘楚;更有默默无闻、不计任何回报只为呼唤和平的紫金草志愿者……2018年,扬子晚报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时间证人》,不仅是记录历史证据的资料片,更是呼唤和平的公益片,传播量突破2亿。2019年,扬子晚报继续打造了系列微纪录片《和平之光》,延续了公益性和影响力,在网上广泛传播。今年,扬子晚报微纪录片的视线和MV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那些激动的诉说、那些痛苦到说不出话来的身影以及那些扛起和平使命的幸存者后代和年轻志愿者的默默付出,都会令大众不只是沉浸在悲伤中,“不放下记忆,非延续仇恨”,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张建军馆长的观点,也是所有人的共鸣。
MV携手紫微星影完成。近年来,江苏紫微星影团队创作摄制了多部感人肺腑的微电影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而本次MV的作词者,正是紫微星影的负责人顾耀东。作为文学梦不灭的老文青,也作为老南京,一想到南京大屠杀他的胸中就涌动着澎拜之情。
《南京1937》的歌词创作于2005年。顾耀东回忆道:记得一次我去参观江东门大屠杀纪念馆,白骨遗骸层层叠叠的万人坑,欲哭无泪和呐喊无声的雕塑,密密麻麻写着遇难者姓名的百米哭墙……让我震惊悲愤,让我透不过气来。“我不敢徘徊大屠杀的遗址,堆积的白骨让人窒息;我不愿回忆南京的1937,那是杀戮是血腥是地狱是恶贯满盈!我不敢注目大屠杀的雕像,历史的照片让每一个人颤栗;我不愿翻阅南京的1937,那是耻辱是残暴是罪恶是义愤填膺……”我一口气写完这首歌词,并给作曲家刘天华电话,他听完歌词也很激动,没多久就谱好曲子。当时有人建议请某大牌歌手来演唱,后因费用问题没有谈成。一日,在南京一歌厅,我听到一个雄浑又深情的声音,他自然就成了这首歌的主唱,他就是当年名扬南京的浩特乐队主唱李国伟。“《南京1937》歌曲制作完成后,许多朋友给予了很好评价,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从艺术角度,认为这是一首极具南京特色和教育传播价值的好歌。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到国家公祭日这天,我都会微信推送这首歌,并附言:警报过后,再听听这首歌吧。其实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这首歌中反省和警醒,是希望更多的人勿忘历史,珍惜和平!”顾耀东感慨万千:在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感谢《扬子晚报》携手紫微星影推出《南京1937》MV,“告诉你告诉我告诉他,1937的南京刻骨铭心!告诉你告诉我告诉他,1937的子孙热爱和平!”
MV中的傅云生老师
片中,有一群群阳光乐观的紫金草志愿者,他们用声音讲解历史、抚慰心灵;还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愿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的初中班主任老师傅云生先生,我们的微纪录片,就将揭开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走向紫金草志愿者之路的故事……
《记住1937》
用一部微纪录片来解密MV背后的故事
他们普普通通、不起眼如身边小草,但穿上紫金草志愿者马甲,他们化身天使,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在南京,注册的紫金草志愿者已达2万人
他们在纪念馆做展陈讲解、文明引导、语言翻译等;
他们参加公益演出,为传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奔走不息……
微纪录片中的傅云生、张建军师生
这之中,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愿者——张建军馆长的初中班主任傅云生老师。跨越32年,曾经优秀的师生今天重新走到了一起,只为了向世界播撒和平的理念,“为国为民——馆长是提到这个高度来看紫金草志愿者事业的。我们会为此拼搏尽力”。傅老师把平时在一起的朗诵团、演出团队都介绍了过来,建立了“紫金草朗诵志愿团队”。之前,馆内以学生志愿者为主,只有零星的社会志愿者,而在傅老师他们加入后,这个队伍一下扩大起来,他们中,有大学老师、播音主持专业老师、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还有喜马拉雅网红主播等,其中不少人还有英语基础,能直接面向外国友人进行接待讲解服务。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发生,志愿者队伍中的大学生无法前来服务,恰恰是这批朗诵和讲解的志愿者,迅速转型为预约服务志愿者,从出了地铁站、到预检口,再到一号门入口每个岗上他们都在做志愿服务,成了志愿服务的主体,解决了青年志愿者缺乏的状况。
是纯粹的奉献,却也充满艰辛。每次讲解,都需要长时间的站立,面对观众进行吐字清晰、内容准确的讲解,对心理、体力也是一大挑战。此外,有不少志愿者住得远,有的靠近扬州,有的在浦口,有的在江宁。傅老师自己住在城北,每次要转三次地铁,往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赶到纪念馆。但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觉得值得,“最重要的是这有特别的意义,为国为民,纪念馆是南京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且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场馆,我们愿意为世界和平、愿意为传承这段历史尽一份绵薄之力”。
如果说,2018年的系列微纪录片《时间证人》注目幸存者,2019年的系列微纪录片《和平之光》聚焦业界精英声音;那么,今年的《记住1937》更多地把镜头转向普通人,转向公祭日与普通人生活之间发生的丝丝缕缕的情感关联和记忆纽带。我们的镜头,就跟随着志愿者们的脚步,走过神策门公园、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下关码头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等标志性地点。志愿者们朗诵自创的诗歌,掷地有声而又发自肺腑地宣讲:“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微纪录片《记住1937》将于12月13日当天上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