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清早就踏上了前往寺庙的道路,走着走着发现太阳慢慢升高了,将山路照得更亮,更温暖了。关于寺庙人们其实都有很大的敬畏心,因为寺庙中所供奉的人物或一些神像,都被香客们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然而有一个问题,其实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十分理解寺庙为什么可以分开。比如说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到底有何区别呢?公元105年,人们创作了一本文学巨作,名字叫做《汉书》。在《汉书》中关于寺就有明确的解释:凡府庭所在皆为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房子的地方都可以称作为寺,但是到了后来人们慢慢的将寺演变成了一些有目的性的地方,就比如说大理市。这个地方就类似于一种履行法律惩戒的地方。所以慢慢的关于寺庙,古代人也衍生出了一种行政机构的意思,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容易见到一些以寺为单位的庭院机构,就比如说大理市,寒山寺,白马寺等等。
但是仔细去判别的话,白马寺可并不是一个行政机构,它就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地方。白马寺为什么也可以称之为是行政机构呢?因为在公元68年,当时的佛教已经慢慢的由印度传入到了中国。
然而中国人为了迎接宣传佛教的一些圣人,在中国本地就有一个名字叫做鸿胪寺的地方,专门用于接待这些传教者。然后在这里呆着的传教者们慢慢的也需要扩充居住面积,所以当时的国人们就建立了一些专属于传教者本该呆着的地方,所以这也就衍生出了白马寺。
1972年出土的汉代版《孙子兵法》当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关于庙的概念: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庙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也就是做决策的地方。然而除此之外,庙宇还有祭祀的意思,就比如说古希腊供奉一些神明的地方,都是叫做某某庙,而不是叫做某某寺。
然而在古代人的生活中,虽然对于科学认知的程度还并不是很高,但是祭祀除了祈祷和迷信之外,还有加强传统民族文化和思想融合的作用。所以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象征国家决策的威严感,而且还对于思想融合有很大的帮助。
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人们当时虽然还处在上古时期,但是对于寺、庙、观这三个不同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规划,寺是官署,庙是祖宗庙宇,观是台榭。公元206年,当时人们已经进入了两汉社会,在这一时代中人们慢慢的开始改变了这三个字词的含义,纷纷和一些神明思想进行了融合。
庙由之前祖宗庙变成了供奉神明的庙,寺由之前官署之地变成了供奉佛祖的佛教思想宣传之地,观由之前的台榭变成了供奉神仙的道家建筑物。由此可以看出来,在古代社会中,统治者们为了加强民众的思想统一,在很多文化以及建筑物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