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这支军团宋朝能好好利用,收复失地肯定不是问题,但一切都太晚了

2020-12-11新闻13

“边境有事,命将讨捕......使各将其所部以出......皆用此术以制军诘禁。”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

开封城十万火急时刻,赵恒想起了他的九弟赵构,立马扔了个高帽过去——天下兵马大元帅。

只是,金兵的速度太快了,第二天就兵临开封城下。北宋的军事体系崩溃了,赵构也不问兵源的出处了,什么强盗、溃兵,只要投靠,他都收了。后来,陆续有一些将领带队投到其门下,他这时才勉强拉出了一支军队,分前、后、左、右、中五军。

北宋时期,国家的军队主力是禁军,由朝廷直接统领。禁军的兵源集全国精锐壮丁,赵匡胤时期,禁军不过只有19.3万的马步兵;宋仁宗庆历时期,这个数字超过82万。只是靖康之变后,禁军的地位不再,替代它的是驻屯大军,屯驻在战区,由各将帅统领。

这里,我们来看看驻屯大军的初建。

为了节制各军,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赵构设置最高军事机构:御营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南宋兵制逐步完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赵构撤销御营司,恢复了北宋的旧制。赵构此番举动就是想收回朝廷对军队的掌控权,只是制度依旧。

但是,朝廷所倚仗的战斗力却是分驻于前线各战地的部队。不过,赵构有办法,通过改番号进行军事力量的整编,这一年,御前左右军改为了“神武军”,到了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朝廷认为“神武”此名是北齐用过的,不妥,于是,就将其改为了“行营军”。

原神武中军隶属殿前司,左军改称前护军(韩世忠),后军改称后护军(岳飞),原来巡卫军的一支改称左护军(刘光世),川陕吴玠所部改称右护军,张俊所部改称中护军。这就是五支屯驻大军,成形于绍兴初年,当时总兵力30万左右。

那时,宋金的战场形势已有扭转,奈何赵构嘴上念叨着要回家,心里却是霸着皇位,这些军队做大,看在赵构眼中反倒不是什么好事了。赵构不想输的太难看,但是,又不想收复失地,那么,怎么办?收兵权。

赵构先从刘光世开始,但却没想到给自己捅了大篓子。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刘光世被安排退休了,接替他的是他手下王德。但是,刘光世手下还有一员悍将郦琼,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等各方面看,这位要强于王德一些。郦琼对朝廷的安排极有意见,于是,开始各种打小报告。

朝廷觉得这事简单,就给了郦琼一个副职。郦琼才不屑这个副职,于是,连兵部尚书吕祉一块告了,吕祉也火了,也告状。结果就是郦琼反了,最后,成了金紫光禄大夫。结果是:赵构纵容了一场军变(淮西军变),左护军余部仅剩8000人,并入中护军。

到了这个时候,赵构还没消停。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吴玠病故,右护军一拆为三。驻屯大军也就剩三位大帅了:岳飞、韩世忠和张俊。赵构觉得在江南待着挺不错,干嘛还要再磕金兵,至于父兄嘛,人前掉掉眼泪也就够了。

此时,朝中的很多大臣已经察觉到了圣意,尤其是秦桧,他知道民间抗金意愿强烈,总不能让皇帝表态“投降”吧,于是,他就炮制了一系列事件,岳飞被害,韩世忠和张俊被罢了兵权。这还没结束,四支屯驻大军又被拆成了十支屯驻军,统称“御前诸军”。

到南宋中期为止,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兴元府(今陕西汉中)、金州(今陕西安康)﹑江陵府(今属湖北)、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江州(今江西九江)、池州(今安徽贵池)、建康府、镇江府设御前诸军,由都统制和副都统制管辖。

后鄂州和江陵府两军合并,兴州改名沔州,又分出利州(今四川广元)一军,江陵府和利州仅设副都统制,事实上仍自成一军。连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步军司三军,共计十三支屯驻大军,各有一万至几万兵力。

不过,这时的他们还算是南宋军队的主力军。

将帅是军队的灵魂人物,朝廷将屯驻大军左拆右拆,看着兵力还是那些,其实,作战力早不如从前了。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北伐失败。宋孝宗期间就开始派文臣监督屯驻大军,不过,都统制依旧权力很大。这时朝廷非但不加强军队的战力建设,反倒投入更多的人员监督军队,文官事实上成了统兵官,直接指挥作战。

另一方面,朝廷也加快步伐组建新军。赵构当年在泉州和赣州就有组建新军,只不过,那时还不太成气候,开禧北伐可是说是一个转折点,朝廷不再投入大量的精力建设屯驻大军,于是,屯驻大军慢慢沦为了陪衬,不再是南宋军队的主力。

当时的宋军老是打不过金兵,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缺了交易战马的渠道,西北的陕西丢了。刘光世部下5万人左右,战马不过才3000匹,严重影响作战力,这也是后来为何南宋越来越不经打的原因之一。

战火中锤炼的驻屯大军,却因一些人的小心思被分化被打压,最终烟消云散,实在可惜。

参考资料: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宋朝屯驻大军的前世今生》、《宋史》】

#辽宋夏金#岳飞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