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进行孢子繁殖 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群

2020-07-22知识9

两色鳞毛蕨的生药材怎么鉴定? 性状鉴别:棒状圆柱形,微弯曲,长15~30厘米,直径5~8厘米。表面布满中空的叶柄残基,其间密生棕褐色鳞毛及棕黑色须根。叶柄残基扁圆形,坚硬,空洞直径1厘米左右。质坚硬,难折断。斩成块片者切面不平坦,外层见叶柄残基、鳞毛和残留须根,中间灰黄棕色,略带粉质。气微,味微涩。以条块均匀、叶柄和须根少、质坚者为佳。显微鉴别:叶柄基部横切面:表皮常脱落。下皮纤维10数列,纤维多角形,壁非木化。基本薄壁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有大形细胞间隙,内生单细胞间隙腺毛,头部类球形,含分泌物,柄极短。分体中柱5-13个,环列。每1分体中柱最外层为内皮层,凯氏点明显,木质部居中,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周围为韧皮部。根茎的薄壁组织间隙中,也有间隙腺毛。化学鉴定:1.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水30ml,加热提取30min,滤过,滤液加盐酸酸化,用乙醚提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至干,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冰醋酸(80:20:2.5)展开,先喷以新配的0.5%牢固蓝B盐(fastblueBsalt)溶液,再喷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绵马酸类显橙红色斑点。2.取本品横切面片,滴加1%香草醛乙醇溶液及浓盐酸,镜检,可见细胞间隙的内生腺毛显红色。。粗茎鳞毛蕨的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1米。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斜升。叶簇生;叶柄、连同根状茎密生鳞片,鳞片膜质或厚膜质,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泽,下部鳞片一般较宽大,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3厘米,边缘疏生刺突,向上渐变成线形至钻形而扭曲的狭鳞片;叶轴上的鳞片明显扭卷,线形至披针形,红棕色;叶柄深麦秆色,显著短于叶片;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0-12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狭缩,先端短渐尖,二回羽状深裂;羽片通常30对以上,无柄,线状披针形,下部羽片明显缩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长8-15厘米,宽1.5-3厘米,向两端羽片依次缩短,羽状深裂;裂片密接,长圆形,宽2-5毫米,基部与羽轴广合生,先端圆或钝圆,浅钝锯齿缘或近全缘;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偶单一。叶厚草质至纸质,背面淡绿色,沿羽轴生有具长缘毛的卵状披针形鳞片,裂片两面及边缘散生扭卷的窄鳞片和鳞毛。孢子囊群圆形,通常孢生于叶片背面上部1/3-1/2处,背生于小脉中下部,每裂片1-4对;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几乎全缘,棕色,稀带淡绿色或灰绿色,膜质,成熟时不完全覆盖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染色体n=41。概述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我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图:蕨类植物之冠—桫椤)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

#孢子植物#孢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