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近时代舞台上乘风破浪的女兵

2020-12-11新闻11

20平方米有多大?

大约是1/20个篮球场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停车位的大小。

在基层连队,20平方米可以是容纳一个班的宿舍,也可以是一间会议室,还可以辟作一间储藏室。

但有时,20平方米装下的是50年的历史:自1970年组建连队,再到转隶改革……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某营一连女兵排50年的历史,全都浓缩在这间面积大约20平方米的荣誉室。

与很多单位一样,在这间不大的荣誉室里,各类老照片、传家宝、荣誉锦旗整齐摆放其间。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她们取得过300多个奖牌、锦旗,在这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可以铺满整整5层。

近日,记者跟随排长周亚萍的脚步,走进这间20平方米的荣誉室,走近这群在时代舞台上乘风破浪的女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都在做着一件事——从昔日辉煌中突围,创造属于自己新的辉煌。

20平方米见证的光荣与梦想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少波 孙 磊 特约记者 张能华

如果不是记者多次表示想看看,某信息通信旅某营一连女兵排排长周亚萍不会推开这道门,带人走进那间“连队很多男兵都没进来过的荣誉室”。

门被打开的一刹那,20平方米尘封的历史光辉流泻出来,周亚萍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女兵排组织通信枢纽开设。

出 发

告别昨天的辉煌,开始新的征程

双手用力,扒开眼前这道坏了的感应门,门下的滑轮吱吱作响,就像是时光流逝的声音。

走进荣誉室,展厅正中央,一面写着“全面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的锦旗迎面可见,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这真是一处宝藏啊!”环顾四周,看着挂满奖牌锦旗的墙壁,记者不由挺直了身子。

排长周亚萍撩了撩整齐的短发没有作声,带记者走到第一块展板面前。展板上写道:

女兵排的前身是某通信团长话连,自1970年连队组建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7次,连续20余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被授予“全面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

有时候,空间可以典藏时间。与这些荣誉相比,20平方米的面积确实不算大,却足以带人走进那段光辉岁月。

“这是连队的最后一张合影。”周亚萍指着下一块展板上的照片告诉记者,长话连的“老人”如今越来越少了。

记者开始在照片上“数人头”:副排长唐双玲、四级军士长李娜、中士郑娇娇……排里兵龄长些的老兵,基本上都能找到,唯独没见着周亚萍。

“我是女兵连走出去的最后一个兵,也是女兵排的第一任排长。”说到自己,周亚萍告诉记者,那年她刚好提干,去上了军校。

说着,周亚萍指了指合影背景里的宿舍楼。只见宿舍楼一侧的墙面上有一排金灿灿的大字:全面建设模范连。

“对于长话连的每一名官兵来说,那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周亚萍清楚记得,新兵下连那天,刚刚走进营区,抬头就被那排大字吸引住了。其他连队的兵都开玩笑说:“长话连的兵,走路都是昂着头的!”

2017年5月,长话连改编成女兵排。那天中午,周亚萍和排里的女兵站在雨中,看着墙上的那排大字被一个个摘下,“就像是种在心里的根被拔掉一样”。

这一幕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被长钉嵌到墙内的大字,还是那么牢固。雨水顺着墙面往下流,就连墙上留下的锈渍很快也被冲刷干净。

在周亚萍看来,“从那天起,长话连告别昨天的辉煌,开始新的征程。”

长话连老兵回营合影图。

珍 藏

一条微信朋友圈,引起了一场自发的“老兵回营”

“我把长话连给干没了!”

周亚萍跟记者调侃自己,眼眶瞬间通红:“其实在这之前,也不是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

2017年初,周亚萍从军校毕业回到单位没多久,长话连就被改编为女兵排,而她成了女兵排的首任排长。

那时候,周亚萍还没感觉到太多变化,直到年底她去带新兵时,收到了副排长唐双玲一条8秒钟的短视频:荣誉室按照上级通知要求暂时封存,所有奖牌锦旗被取下妥善存放。

“第一眼真没认出来。”虽然周亚萍在长话连待了整整10年,但见到的永远都是它光鲜亮丽的一面,这一幕自己从没见过。

最痛苦的莫过于唐双玲。当兵9年了,荣誉室始终都是自己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如今,自己要亲手拆掉,“那种感觉真的比割自己的肉还疼”。

那晚,周亚萍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那段视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她把那段视频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让连队的老兵们也都看一眼!”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条微信朋友圈竟然引起了一场自发的“老兵回营”。

那一年,前后有几十波老兵回到营区,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她们少则三五人相伴,多则几十人相约……这次回到“娘家”,老兵们上机台、参观宿舍和官兵座谈,感受连队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

有的虽然离开部队几十年了,仍能清楚记得一串串电话号码;有些老兵回到自己住过的宿舍,摸着曾经住过的床铺合影留念……

最让人动容的,有一名离开连队十几年的老兵带着孩子上楼参观时,年幼的孩子在楼梯上嬉闹,这名老兵马上说:“嘘……姐姐们昨晚值勤,现在正在补觉呢!”

这些老兵,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有见过面的还有未曾谋面的。到现在,女兵排每年都会收到从广西寄来的水果,寄件人的名字无从知晓,只知道是连队的退伍老兵,还在默默牵挂着连队。

最让老兵们怀念的是那间荣誉室,很多人都想去那里找找自己的照片,与曾经取得的荣誉合个影。

今年,上级通知营连荣誉室(墙)恢复重建,一连也被选为该旅第一批试点单位,才有了记者今天看到的景象。

荣誉得到不易,超越更难。

从长话连到女兵排,很多人面临着专业转改。

传 承

我们不怕转型,怕的是没了存在价值

“我们是光荣的话务兵,通信舞台演绎精彩人生,信息绘就梦想的色彩,电波激荡浪漫的情怀……”

顺时针走到荣誉室的中间位置,展板上是长话连连歌的歌词,记者耳边响起了一段有力的歌声,感应音箱里播放出属于她们的旋律——长话连连歌。

“以前每晚点名都会齐唱连歌。”周亚萍不自觉地跟着旋律哼唱起来。

下士李澳洁是女兵排的第一批新兵,平时经常听老兵唱,时间一长自然学会了。她说:“从歌词里就能走进那个时代。”

2018年初,李澳洁新兵下连来到女兵排。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连队烈士彭和平的英雄事迹:1971年,连队年仅19岁的战士彭和平,为抢救坑道里的通信器材,冲进火场不幸牺牲。

每年清明,女兵们都会选派代表到烈士陵园为彭和平扫墓。李澳洁作为新兵代表跟着老兵们去陵园扫墓,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同年兵们讲述英雄的故事。

在女兵排“新人”眼里,排里的老兵身上都透着一股子劲儿——

四级军士长李娜是全排兵龄最长的,但训练从不落下,每天坚持5公里训练雷打不动;中士宗腾每晚加班到深夜练专业,参加全旅第一届岗位练兵比武获得专业第二名……

她们身上都还有长话连的影子。记者的目光转向下一个展区:

为练就“脑功活、耳功灵、手功巧、口功清”,女兵们通过顺序记忆、形象趣味记忆、交叉跳跃记忆等多种方法练“脑功”;在伴有枪炮声、发动机轰鸣声、摇滚音乐的复杂背景下练“耳功”;把灌满水的水壶绑在手腕上、用毛巾蒙住眼睛练“手功”;通过角色互换、心理分析、模拟训练等练“口功”。

副排长唐双玲还记得,自己当新兵时接转电话,把“再见”说成了“拜拜”,因为值勤用语不规范,被要求对着墙喊。虽然那时候有过不理解,但现在都成了最深刻的回忆。

四级军士长李娜,以前是连队的司务长,多次获得后勤先进个人。然而,现在没有合适岗位,只能暂时被抽调到营部帮忙。

“我们不怕转型,怕的是没了存在价值。”那段时间,周亚萍经常走进这间荣誉室,独自一人静静思索,思考女兵排出路在何方。

女兵排荣誉室

遇 见

我们正在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当代史

路,是另外一条路。她们,也不再是从前的自己。

顺着这间不大的荣誉室走了大半圈,走到一块“集体三等功”奖牌前,记者特意看了一眼左上角的抬头是女兵排,眼睛不禁一亮。

“集体三等功是怎么来的?”记者问。

“这是我们排拿到的第一个集体荣誉。”周亚萍自豪地说,“我们正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当代史。”

连队新组建以后,指导员庞超想得最多的是:连队有这么一处“宝藏”,该怎样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天亮是给天黑赋予意义的唯一方式。那段时间,庞超带着女兵们一次次梳理长话连的历史脉络,从中寻找精神之光。

她们发现,连队组建之初,只是几个人的话务分队,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话务专业,经过几代人打拼,连队建设成为享有全军荣誉称号的单位。

变化总在不经意间。从那之后,庞超发现,女兵们纷纷钻进机房,争分夺秒学习新专业。现在,每名女兵至少能掌握一门主战专业,成功实现“跨界”转型。

工作转岗就如同战斗转岗。连长陈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女兵们在战场上找到“位置”。

“战场上从来不会同情弱者,更不会让女兵走开。”去年,她们成立了女子突击队,钻研新本领、驾驭新装备,机动到陌生地域开设战场通信枢纽,逐步走向“战场中央”。

有人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重塑,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虽然现在她们的见证者越来越少,却一直在努力自我见证——

郑娇娇从炊事班班长到机房值机员的跨界中不乏质疑之声,但她仍在默默努力,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现在已经可以独立上岗值勤。

四级军士长李娜,今年年初刚生完二胎,产后坚持每天5公里训练恢复体质。在她看来,“女兵排的兵不能有一个掉队”。

下士康雅婷今年顺利被士官学校录取,第二天一早的火车,前一天下午她还在训练场上全副武装训练。

很少看综艺节目的中士王淑玲,最近喜欢上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看着各个领域已经有所成就的“姐姐们”在舞台上重新定义自己,她感觉自己的心一下明亮了起来。她喜欢其中一名选手的台词:“从来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大的潜能!”

打碎也不一定是坏事,裂痕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走出荣誉室,记者不禁感慨,这些女兵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断努力的日常,正是对昔日荣誉的最好传承与致敬。

(吕 鑫、蒋双华摄)

轻轻推开这扇“门”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少波

对于笔者来说,走进这间20平方米的荣誉室,纯属偶然。

虽然改革后同属一个单位,但笔者从未听说过这里还有一个曾经的荣誉连队,更没想到还有一个“雪藏”的荣誉室。

曾经,这间荣誉室的访客络绎不绝:上级领导关怀、友邻单位参观、媒体记者采访……如今,笔者却成了近几年第一个走进这间荣誉室的“外人”。

采访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道门:隔开的是一个单位过往的辉煌与现实的平淡。但更多的时候,这扇门就像这些女兵们自我设置的藩篱。

面对这扇门,笔者稍稍犹豫,还是伸出了手。因为改革,一个荣誉单位往昔的辉煌被封存在那扇门后。在全新的环境里,面对全新的使命任务,荣誉要不要?得要!但绝不是陶醉其中,当作“美丽的包袱”背起来。

当聚光灯不再聚焦、当从电视画面中淡出、当报刊上名字不再出现,女兵们曾陶醉在过往的辉煌里自我麻痹,曾纠结在前后的落差中不能释怀……最终,她们成功实现了那场关于20平方米的突围,推开了那扇虚掩着的心门。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突围,然后遇见新的自己的过程。如果,你问她们现在做的这些有什么意义,很少有人会有准确答案。有时候,她们就像很多过了气的明星,即便“流量”早已不再相伴,但她们一直都在努力追逐那束光。

典型是有时代性的,终会湮没于历史的洪流。回望历史长河,曾经典型的光辉价值取向不见了,自然就会陨落。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定义,更是对未来的开创。

透过时光的剖面,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厚重的历史,无不是由彼时的“当代人”谱写并向前推进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

从“沃土生长”到“自然生长”,即便阳光雨露没有那么充足,即便周围不再有鲜花和掌声,即便聚光灯再也不会照在她们身上,但是她们却一直在迎着那束光去努力,每个人都在进行一次自我定义、自我重塑。

典型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但精神之花可以永生。追踪这个典型的“后典型时代”,让笔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传承的分量。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完稿后,笔者得知,在刚刚结束的该旅军事体育运动会上,这些女兵们包揽了女子项目半数以上的奖牌。

她们已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国内军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