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极不寻常”,冲击“前所未有”。作为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前哨,长春新区的表现备受瞩目:1—3季度,GDP同比增长7.8%;1—10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长春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开局、率先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彰显了新区经济的韧劲与潜力。
创新方式方法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区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紧紧围绕“项目立区,项目为王”主线,通过“挂图作战”“三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区已开复工项目217个,长城(吉林)信创制造基地、晰晰创新产业园、华恩生物、桃李食品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巴跨境电商小镇日新月异、层层叠起,蓝浦浩业二期厂房已开始调试设备。医药产业呈现高速增长,长春高新、金赛药业、百克生物、迪瑞医疗、圣博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引领完善了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链条,并在新区涵养的产业生态中不断创新优势、转型升级,金赛药业加快生产设施及工艺改进步伐,总投资13亿元开发建设了生长激素二期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独家生产的首个国产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传统产业在迭代,新兴产业在拔节,英利汽车、天合富奥、一东零部件、祈健生物等技术改造项目;嘉诚信息、大正博凯、永利激光、富维汽车等一批扩能提产项目,正在壮大新投资、形成新增量。
新引进优质项目62个,总投资300.3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红星爱琴海主题购物公园商业街、总投资20亿元的沛恩泽医疗健康产业园、总投资23亿元的上海瑞宙疫苗生产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卓谊生物疫苗生产基地等项目纷纷落位。云享会议、云端签约……今年招商引资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看似“应急之举”,实则是新区快速反应的具体体现,背后实际上是新区采取领导包保、专班推进、优化环境、抓实服务的制度支撑。
疫情之下,长春新区创新的“看家本领”没有失色,反而更加明晰,强大的内生动力在在各个环节领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复工复产以来的一系列积极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5月,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10月,新区正式对外发布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核心区规划;正在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大厦等,打造全国知名的“知识产权生态小镇”;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4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77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吉林省基地落户新区,奥来德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实现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零突破”。
让服务力成为竞争力,用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长春新区主动作为,以超常规的办法、不寻常的力度,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赢得新的发展优势。眼下,长春新区已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扶企政策,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换道超车,以高新区为试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公司化运作”方向,推进“管委会+公司+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充分利用新区“先行先试”优势,围绕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办”“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在省市率先探索了“关联事项”“政务服务驿站”、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改革,其中“政务服务驿站”被列为全省试点,首批3个驿站已挂牌启动。结合落实全市“万人助万企”“专班抓项目”行动,深化高管微信群、企业家座谈会+主题沙龙、工业投资项目帮办团等一批企业服务措施,形成了新区特色的营商文化。
这片总能给人惊喜和希望的土地,悄然勾画着经济持续增长的无限风景。咬定“创新”不放松,坚持“升级”不松劲,长春新区经济必将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