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身在这个时代的人,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战乱的漩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像关羽和张飞这样叱咤风云的大将都相继被杀。刘备作为关羽和张飞的兄长,在得知两人死后感到悲痛欲绝,不过让人纳闷的石刘备在得知关羽被杀后,不顾蜀汉众人的反对,毅然亲自率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但在得知张飞被杀的时候却只是长叹一声。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人虽不是兄弟,却恩若兄弟,如此深厚的情谊,为后世所称赞,然而有一件事却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那就是,关羽被杀害的时间是公元220年,而刘备伐吴的时间却是221年,也就是在他称帝之后。从关羽被杀到出兵伐吴,刘备推迟了整整一年,关羽被杀后,刘备首先做的不是为他报仇并夺回荆州,而是称帝,那么刘备此举是否说明了他与关羽之间的兄弟情谊根本就没有史书也没有《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那么真实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有一些看法。
首先来看关羽被杀的时间,关羽被杀于公元220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稍早之前,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曹操败退,接下来关羽北伐兵败被杀,而也是在同一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第二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时期也是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
那么关羽被杀后,刘备为何没有急于伐吴呢?是他不想伐吴吗?
很显然不是的,如果抛开他和关羽之间的情谊不谈的话,单单是荆州这个地方就足够让刘备下定伐吴之决心,因为对于刘备来讲,荆州太重要了,尤其是当初关羽北伐想要夺下的襄樊,这个地方北上直指中原,向东可以沿汉水而下攻取江东,是连接益州与荆州的重要枢纽,表面上刘备以匡扶汉室基业为目标,实则是想一统天下,开创属于自己的江山,蜗居益州不是刘备所想,攻取益州只是隆中对里的第二步,将益州与荆州连为一体,而后夺取天下这才是最关键之所在,所以荆州不容有失。
但是关羽还是兵败失了荆州,这对刘备集团是最大的打击,如果此时能够趁东吴在荆州立足未稳之际,携汉中之战大胜之兵威士气,立刻出兵再夺荆州,那么成功的几率一定会比一年后伐吴要大得多,可是关羽死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令刘备既兴奋又不得不延缓伐吴时机,什么事情呢?就是曹丕篡汉自立。
说曹丕篡汉自立其实有点对他不公平,仿佛曹丕就是一个奸诈小人一般,历史上具有篡权称帝之野心的权臣不计其数,而能够成功的也不少,这是旧朝的气数将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是非常出色的,最重要的是不管背地里他是怎么逼迫汉献帝的,实际上上他的皇位得来最正,他是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而得到的皇位,刘备与孙权都是自封的,所以若论正统性,魏国当首。
可是这个正统性我们认可,但当年的刘备不认可,因为他的口号是“
兴汉”,汉没了,如何兴?汉没了,他就成了不合法的伪政权了,所以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不能不发声,此时他面临的选择不是承认曹丕就是否定曹丕,当然了孙权那时候不存在这个烦恼,因为他没有兴汉的野心,而且他急于巴结曹丕对抗刘备,所以他承认了曹丕并得到曹丕的分封,关起门来先做几年吴王,但刘备不可能承认曹丕,否则自己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愿望就要付诸东流了。
但是大汉在曹丕称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了,这对刘备来说非常尴尬,但又有点小兴奋,因为自己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大汉衣钵,成为大汉皇帝,继续举起大汉这面大旗征伐天下,而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和益州当地的官员也希望刘备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开国功勋,拥有从龙之功,可以得到更多的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的人为了名有的人为了利,不管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刘备都必须满足他们,否则仅以“
仁义”二字去感召他们为自己建功立业,那是不现实的。
由此,关羽死后,刘备只能先忙着称帝,否则“
匡扶汉室”就真的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