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乌蒙山深处的生态扶贫路

2020-12-11新闻16

细雨落下,山间云涌风动,把乌蒙山深处的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珙泉镇中心村晕染成一幅水墨画。守着一山美景,村民们曾经却只觉得苦。原来,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导致中心村长期交通闭塞,产业缺失,百姓致富无路、脱贫无门,这里一度是贫困发生率达15.04%的省级贫困村。

“感谢国家政策和七院帮扶,现在的中心村完全变了样,2019年全村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2014年的3.6倍,好日子才刚开始哩。”走在航天科技集团七院为村里修建的便民硬化路上,村支书何保杰笑容满面,“从2015年七院定点帮扶咱村开始,山里就一点点不一样啦!”

产业扶贫蹚出致富新路

清晨,山间晨雾还未散去,蚕农罗大平骑着摩托早早来到自家蚕房,给蚕宝宝喂食桑叶,再有十多天,这些蚕宝宝将吐丝结茧变成 “银元宝”。

刚50岁的老罗早年间在煤矿下井,腿脚受过伤,干不了重活。一家6口人只能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祖孙三代“蜗居”在60平方米的破木板房里,晴天透风,雨天漏雨。2014年,老罗与村里的其他59户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对于当时不足500户的村子,这个比例可谓不低。

如何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自身条件拔除穷根,是七院定点帮扶之初考虑最深、论证最久的问题。走村串户,摸清民意,辗转城乡,调研市场。2016年,桑蚕产业链帮扶计划正式启动。七院先后投资80余万元,在山里建起了175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1500平方米的工厂化养蚕大棚、1800平方米的桑枝食用菌菌种培养基地。

作为七院对口帮扶对象,罗大平第一批种上了免费桑苗。几年下来,家里的变化让他喜出望外:桑园种植超过20亩,养蚕每年能稳定收入数万元……去年,老罗有了生平第一次存款——3万元。破败不堪的日子慢慢红火起来,老罗眼角的皱纹舒展了很多。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桑蚕产业链有着稳健的内循环。摘去桑叶的桑枝是培育食用菌菌种的好原料,延伸种植业,脱贫之路变得更宽了。桑枝食用菌菌种培养基地是刘志强最喜欢去的地方,他是七院派到该村的第三任驻村干部,在这儿有一位他用九牛二虎之力才请来的技术“老把式”——何定贵。

52岁的老何原本坚持单干,为劝说老何加入村集体,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刘志强没少费心思。就在签合同的前一天,刘志强从村委会走了6公里夜路到老何家,与他一笔一笔算经济账,彻底打消了老何对场地租用、设备维护、水电费用等问题的顾虑。

挖来了技术大拿,菌种培育开出了新花。老何培育的菌种成功率高达99%,远高于市场上70%的平均水平。中心村不仅靠着菌种培育出了高产菌菇,还向周围乡镇卖起了优质菌种,这种“菌种培养+菌菇种植”的模式让村子具备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珙县内第一家具有规模的食用菌菌种培养基地。

桑蚕产业链带动了农户80余户,解决村民就地务工岗位200余个,全村现有桑园总量超2000亩。据初步统计,为帮助中心村农产品出山门,七院技术院近年来消费扶贫300多万元。干了多年扶贫工作的珙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勇由衷地赞叹:“航天人帮扶实在、贴心!”

如今,尝到甜头的中心村奔小康的心劲更足了。村头新增的175平方米高水平小蚕共育室已开始动工,建成后可再满足110户蚕农的蚕种需求;桑枝食用菌菌种培养基地内成熟的球盖菇大面积移栽至地头,产量旺盛的平菇已走向了百姓餐桌。

兜底又扶智 扶志送希望

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贫困家庭往往徘徊在温饱边缘。关键时刻帮一把,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定点帮扶之初,七院专门拿出20万元,成立了“中心村特困帮扶资金”,对因“大病、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和高中以上就学返贫”的贫困户,接力帮扶,实现“兜底中的兜底”。

梁和琴一家就是帮扶基金的受益人。在她的记忆中,不知从何时起,父亲的身子频频出现毛病,高血压、肺气肿……父亲隔三差五得去医院走一趟,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下去。煎熬中度日,度日中煎熬,一家人熬着熬着,就成了贫困户。

2017年,父亲的嘴里接连冒出一块块溃疡,舌根越来越肿,疼得吞不下饭菜,到医院被诊断为舌癌。11932元——梁和琴清楚地记得这个让人头疼的数字,在充分享受国家帮扶政策后,仅仅需要自付10%的医疗费用,仍然让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为之唉声叹气。多亏帮扶基金的救急钱,梁和琴一家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在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变故面前,反应迅速、使用面广、流程简洁的帮扶基金能极大帮助村民解决“过不去”的难题。至今,特困帮扶基金已经帮助13户家庭、4名学生渡过难关。

除了把底子“兜牢”,七院还通过教育扶贫增加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对中心村所有贫困户家庭学生摸底建档,通过结对帮扶、捐赠助学等方式开展资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改善中心村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实施文化扶志、扶智。

“对学生对家庭不如对学校,送资金送用品不如送文化!”7105厂在参与中心村2户贫困户、26名贫困学生对口帮扶过程中,有着更深入的考量。国家政策基本解决了孩子们的辍学问题,但中心村在学校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几年来,工厂志愿者多次来到中心村,送助学款,也送让孩子们惊奇万分的航天知识。截至2020年10月,7105厂已有350余人次党员志愿者参加助学行动,累计为学校捐款9.6万元,图书百余册,文化看板20幅,模型7个。

“我要好好学习,造出更快的火箭!”“长大了,我也要当航天员!”航天知识和航天精神的传递,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大大的梦想。

经初步统计,5年间,七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49.8万元。一系列精准帮扶,让饱受贫困之苦的中心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走出大山,曾是山里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现如今,乡亲们谋划起靠山发家、旅游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航天帮扶发展的500亩经济果林,全部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管护,一年将有7~9个月不间断向市场供应果实,也供游人采摘;今年刚刚扶贫建立的花卉苗圃基地,可以装扮新居、销售苗木。”刘志强站在刚建好的700平方米游客集散停车场,兴奋地介绍着中心村3A级旅游景区的最新进展,“来年再来,中心村会有更大的变化和惊喜。”刘志强热情相邀。

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坐拥着生态美景和农产品资源的乡亲们正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去拥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