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大唐从一个开放帝国向一个内敛国家的转变。从此以后,盛唐气象不再,疆土日益紧缩,华夏精神低沉。为什么至今国人都无法完全走出其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正处于开疆拓土的“帝国时代”。不仅人口恢复增长到8000余万,国土面积也达到极盛,广大的西域被唐军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国接壤,并爆发过有名的“怛罗斯之战”。
但是国内突发的叛乱,让高仙芝被迫携边军回国平叛,西域从此尽失,吐蕃趁机取代了唐帝国的权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吓长安!巨唐从此陨灭,帝国终将平凡。
战争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由于安史之乱主要爆发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因此大量北民南迁,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赶超。朝廷从此开始仰给东南,北方经济则一度陷入残破。
战乱爆发前,唐朝的人口达到8000-9000万,但是恐怖的战争几乎折损了泰半人口。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可窥其中一二,“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套用曹操的话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据测算,战乱平息后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3000万!人口损失率接近70%!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没有人口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税收,政府财政自然捉襟见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经很低,在北方地区,由于藩镇林立,听从中央号令的可谓少之又少,节度使权力之大堪比一方诸侯。幸得东南地区的节度使尚听从中央,朝廷不至于饿死。
由于人口的巨大损失,导致税基大幅减少,因此朝廷为了缓解财政困难,就开始变着法的“伸手要钱”。一开始第五埼整了一个榷盐法,政府垄断食盐买卖,从中牟利;而后刘晏上任,通过改革榷盐法、整顿漕运、实行常平法的方式收钱;再之后,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对于民众盘剥更甚。
虽然说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夷夏之防,但是民族大融合后,这种观念淡薄了许多,盛唐时期更是胡汉一家,不分你我。但是安史之乱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警钟,不少人夷夏观念复辟,开放、包容、自信的精神状态从此转变为内敛、封闭、守旧。不遑论之为公元8世纪的精神危机。
中国对西域的控制可以追溯到西汉,到唐朝时控制力度尤甚,中原文明对于西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但是战乱之后,西域长期脱离中原晕染,久而久之,离心力自然增强。我们现在的“边疆危机”,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宗教之所以神奇,就在于人们总是喜欢在战争频仍的时候信奉它,因为身为漂泊浮萍,总想有个心灵天国来慰藉自己的困苦肉身。加上后代的唐朝皇帝不少也推崇佛教,佛教势力勃兴。若不是唐武宗会昌灭佛,恐怕将直接影响统治根基。
虽然说,安史之乱爆发于一千多年前,看似离我们遥不可及。但是,其影响至今仍然在。
首先,国人的精神危机可以追溯于此。内敛、封闭、守旧、谦逊、尚文成为标配,骨子里的血性、张扬、开放、自信、包容变成难以见到的隐藏属性。虽然无法判定哪个更好,但是大国崛起,思想若不先行,怕是也如空中楼阁一样只存在于遐想之中。
其次,“边疆危机”也肇始于此。西域游离于中原文明的时间很长,根上就是安史之乱。从此导致文化基因断层,始终都有一股察觉不到的文化离心力在作祟。
而安史之乱,带给我们的思考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倘若我们真想梦回盛唐,没有强文化支撑,怕是也要为他人做嫁衣罢了。毕竟,真正凝聚人心的,还是精神文化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