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每天读六页,康熙,雍正帝加强皇权,建南书房,军机处

2020-07-22新闻9

1: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2:雍正: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子弘历。

3: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4:阿敏: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清初宗室、将领,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后金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年间,曾参与萨尔浒、灭叶赫、克沈阳、辽阳等战役;皇太极时期,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战功赫赫。天聪四年(1630年),因阿敏弃城投降,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归济尔哈朗。阿敏有子六人,除了爱尔礼获罪而死之外,其中五人皆有爵位。

5:上三旗: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各地。

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统领权。

6;内三院:中国清代内阁前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在盛京设立文馆,命翻译汉字书籍及记注本朝得失。

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

7:《清世祖实录》: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1643—1661年)。顺治七年,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很快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于禁宫内,时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龙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8:豪格,多尔衮: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

豪格初封为贝勒,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9:肃亲王:和硕肃亲王是中国清朝时期,一个世袭亲王的封号。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

豪格封为肃亲王。其子富绶改为显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改回肃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八位肃亲王、四位显亲王。

10: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图尔格(1594年-1645年),钮祜禄氏,满洲镶白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额亦都第八子。清朝大臣,将领。少从努尔哈赤征伐,积功授世职参将。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八旗各设大臣二,他佐镶白旗,寻迁固山额真,为八大臣之一。

天聪四年(1630年),以滦州(今河北滦县)兵败解职。次年起吏部承政,从征大凌河,掠松山、锦州,招降察哈尔部,复职镶白旗固山额真。又随阿济格、多尔衮数度毁明边墙,擢内大臣。崇德七年(1642年),副阿巴泰攻明,破六十七县。顺治帝即位后,进封三等公。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去世,追谥忠义,配享太庙。

索尼(公元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孝庄文皇后指定辅助康熙皇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康熙四年(1665年),其孙女赫舍里氏成为康熙帝的首任皇后(孝诚仁皇后)。康熙六年,索尼去世,谥号文忠,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其职位和爵位。

瓜尔佳·图赖(1600~1646),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第七子,初隶满洲镶黄旗,后改属满洲正黄旗,清朝开国功臣、名将。图赖参加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击败李自成部将唐通于一片石,从多铎攻陷潼关,擒获南明弘光帝、隆武帝,战功显赫。图赖因功封一等公,但因曾欲立肃亲王豪格为帝,死后一度被削爵。顺治帝亲政后,为他加谥号昭勋,立碑纪绩。雍正帝追封图赖一等雄勇公。

新觉罗·锡翰(?-1652年),清朝宗室,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第五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侄子。顺治九年(1652年),锡翰因党附多尔衮之罪与其兄巩阿岱、西讷布库、冷僧机等被杀。

巩阿岱(生卒年不详),爱新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太祖努尔哈赤异弟>巴雅喇第三子,清宗室、将领。

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舒穆禄·谭泰(1593-1651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大臣,一等大臣扬古利从弟。

世居珲春,属于东海女真库尔喀部,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松锦之战爆发,率领400人自小凌河直抵海边,断绝明兵归路,俘获明朝统帅洪承畴。顺治五年,授征南大将军,随同何洛会讨伐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等。七年,出任满洲吏部尚书。顺治八年八月,世祖亲政,下诏责罚谭泰专横,因其党附睿亲王多尔衮,下狱论死抄家。

11: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和硕郑亲王,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郑亲王。其子济度改为简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改回郑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八位郑亲王、九位简亲王,其中五人夺爵。此外,有五位追封简亲王、五位追封郑亲王。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皇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从青年时代起,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也是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顺治十二年,薨,谥号为献,入享太庙。

和硕礼亲王是清朝爵位,满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其始封者为礼烈亲王代善,末代为浚铭。爵位世袭共传十世,有十五人袭爵,三人被夺爵。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至清朝逊位后三年(公元1914年)共278年。堪称"清代第一王"。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涂、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其中二人称巽亲王,四人称康亲王。

12:和硕睿亲王:和硕睿亲王,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时多尔衮的后人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八代十三位睿亲王。此外,有五位被追封为睿亲王。努尔哈赤时期,被称为"四小贝勒"。

13:正白旗,镶白旗: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14:巴图鲁,福临,叔父摄政王:巴图鲁,源自蒙古语"Baturu(英雄)"一词,明清时期作为封号赐予战功卓著的勇士。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戌时生于盛京,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1643—1661年)。顺治七年,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很快十四岁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于禁宫内,时年二十四岁,遗诏传位于第三子玄烨,即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孝陵,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龙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15:阿济格,英王,陈明夏,陈之遴,刘正宗: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陈之遴(1605-1666),字彦升,号素庵,海宁盐官人。出身名门望族。年轻时与东林、复社名士钱谦益、吴伟业、陈名夏等结交,参与活动。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明末清初大臣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明末清初大臣,世称"刘阁老",山东安丘城里人。生于书香门第,1625年(天启五年)县岁试第一,1627年(天启七年)8月乡试中举。1628年(崇祯元年)3月中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暂避战乱,携眷南下金陵。翌年5月清兵破金陵后,携眷回归安丘故里。

16:内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但清初由皇族中的实力派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决策,内阁的权力受到其一定程度的限制,康熙皇帝汲取明朝的教训,重建内阁体制,但其自身的权力已不及明代内阁。明朝中后期诸帝多不问政务,故内阁大臣能操纵政局;而清帝多不废政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内阁只是执行皇帝意志的工具。而由于无大臣互讦宦官乱政之事发生,所以内阁大学士的职掌能够正常发挥,功能有"代阅章奏","票答","赞襄机务","总裁实录、史志"等数项。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内阁的意见在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事务仍由内阁办理。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民国初年的内阁性质不同,已不是明清内阁的继承。)

苏克萨哈(?-1667年),清朝大臣,姓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巴牙喇纛章京,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

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亲政前,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遏必隆(?-1673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清太祖之女,和硕四公主穆库什。

顺治十八年(1661年),遏必隆与索尼、鳌拜、苏克萨哈三人并受顺治帝遗诏为辅政大臣。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遂削去其太师之职,夺世爵,下狱论死。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念其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勋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康熙十二年(1673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亲临府邸慰问。是年病逝,谥号"恪僖"。

17: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玄烨,四大贝勒: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乌喇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叶赫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死时,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但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他们称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在四人中,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说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四小贝勒是清朝时是实权仅次于四大贝勒的另外四位贝勒。大贝勒阿济格(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二贝勒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三贝勒多铎(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母皆为大妃阿巴亥。四贝勒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

18:十三衙门,内务府,理藩院,翰林院,大计:十三衙门,机构名。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宦官吴良辅等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作为内廷机构,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在宫廷内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为主管。十三衙门为: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裁撤,职掌归"内务府"。

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税;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又府外所属上驷院掌宫廷所用马匹,武备院掌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关园囿事务。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洋务运动前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 、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设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卫拉特)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理藩院更名为理藩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为蒙藏院。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

19:通海案,奏销案,明史案,庄廷拢: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由崇明进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六月八日至丹徒,十三日至焦山,直捣瓜州,一时间东南震动。明室遗民暗中接应,准备恢复明室。金坛县令任体坤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纳降,溧阳抚臣信以为真。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乘船远去台湾。

后清廷以"通海"论处,下令追查,株连甚广。任体坤与王重、袁大受利用这次机会诬陷蔡默、于厚、周生等十名儒生及其他仇人,共列具了38人黑名单,又金坛诬告富绅于元凯。江南按察使姚延著秉持"不欲于无事中生事,更不欲以灭门事发于黉宫,恐株连不已",仅判处知县任体坤一人。王重、袁大受不甘心,又疏通京城御史马腾蛟,以为"不速杀此十生,金坛祸端百出,而虿先中于乡绅矣!"马腾蛟因贪污案发,被处死。周勉为救其子,携重金去拜访袁大受,希望他能放手,袁大受授意周勉告发王明试,方能赎罪。袁大受又拿着周勉写好的揭状去找王明试。这时王明试自是心惊,立求袁大受"力寝其事,许以千金"。袁大受请冯标送信给王明试,途中被冯标偷看,后来冯标与曹钟浩、都察院御史冯班商量,由兵垣长科孙继昌奏告,告发王重、袁大受与王明试"通海"之罪。顺治帝特命户、刑两部侍郎与江宁巡抚朱国治一并审结。朱国治是个酷吏,"欲行杀戮以示威",提审王重、任体坤,全被拘捕入狱。蔡默、于厚、周生等十儒释回。

明史案,由庄廷鑨编写《明史》而引发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狱案。双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出钱购买明人朱国祯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后延揽名士,增润删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实,其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将书刻成,即行刊书《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为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这时廷鑨、允诚已死,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尸体被悬吊在杭州城北关城墙上,示众三个月,廷鑨弟廷钺被杀。所有列名参校、刻印买卖者均因此获罪 ,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

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但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在政治上他们也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某探花叶方霭欠一钱,亦被黜,故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继之,又乘大创之后10年并征,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以后清廷讳言此事,官书绝不记载。

庄廷鑨(1585 -1655),字子襄,浙江乌程南浔(今湖州)人。家饶富,"少患疯疾",十五岁贡生,入国子监,因疾双目失明。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明史》,广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1655年)病死。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因此获罪,牵连致死七十余人,史称"庄廷鑨明史案",亦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20:八股文,乡绅特权,江南三大案: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和"通海案",合称"江南三大案",再加上顺治十四年发生的"丁酉科场案"和后来的"明史案",其实都是清人入关实行"异族统治"必然的结果,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研堂见闻杂记》)。

21:苏纳海,贝子,温齐:苏纳海(?--1666年),他嗒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由王府护卫擢弘文院学士,累迁工部尚书。康熙初,拜国史院大学士,兼管户部。时鳌拜擅权,他不阿附,受到鳌拜忌恨。寻鳌拜欲以蓟、遵化等地正白旗诸屯庄改拔镶黄旗,而别圈民地益正白旗。他持不可。旋以镶黄旗地不堪耕种,遣他等人办理此事,他言屯地难丈量,持不可,鳌拜遂罗织藐视上命罪名将其绞死。鳌拜获罪后,昭雪复官,谥襄愍。

贝子,官爵,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22:朱昌祚,二十四条罪状:朱昌祚(1627~1667) 清代大臣、名宦。字云门。高唐州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梁村朱楼人)。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昌祚年12岁,被掳往北方。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官至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元年(1644),随清兵入关,十八年(1661)由工部侍郎任浙江巡抚。主要政绩有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12项,均载入史册,被称作名宦。在任期间,大旱不雨,灾情严重,他劝说富户献粮,请求朝廷赈济,自己也得捐出俸禄救济灾民。由于他的积极操劳,得以全活的民众达数10万人。3年后,迁江西总督,未到任。再迁兵部尚书,督燕、鲁、豫3省。此时辅政大臣鳌拜肆意圈地,令昌祚及尚书苏纳海、巡抚王登联理其事,昌祚毅然抗奏,力陈其不可。鳌拜以忤己意,大怒,将昌祚及其子与王登联立绞。康熙亲政,鳌拜伏罪,知昌祚冤,诏复原官,赐祭葬,子朱绂以荫入监,官大理寺卿。

23:班布尔善,马尔赛,阿思哈,济世:爱新觉罗·班布尔善(1617年-1669年) ,也有译为"巴穆布尔善"。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辅国公爱新觉罗·塔拜的第四子。清朝大臣,宗室。后因事鳌拜,被康熙帝处死。年五十二。著子孙黜宗室,后复议子孙俱著为闲散宗室。

马尔赛(?~1734年),马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将领,大学士、一等忠达公图海之孙。康熙年间,迭授护军统领、镶黄旗蒙古都统、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授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联合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详议军行,翊赞机务,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雍正九年,授抚远大将军,抵抗准噶尔进犯。十年,作战不利,贻误军机,按律夺爵处斩。

阿思哈(约1710-1776):萨克达氏,满洲正黄旗人。自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累迁刑部郎中,充军机处章京。乾隆十年,擢甘肃布政使。十四年,擢江西巡抚。寻授吏部员外郎。

24:靖西将军,穆里玛,孝庄,索尔图,明珠:靖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边陲,是壮族聚居的人口边境大县。是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高原地形,造就了靖西美丽的山水风貌。高海拔(海拔800——1000米)而低纬度(北回归线之南)造就了靖西独特的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为19摄氏度。最热的月分为25摄氏度,最冷的月份平均在13摄氏度以上。

穆里玛(1599-1669) ,瓜尔佳氏,满洲 旗人(今吉林双阳人),鳌拜之弟,卫齐第六子。曾纠集满清半数兵力围攻李闯残余,与李过养子李来亨决战,围而歼之,大获其功。后因兄鳌拜叛逆,连坐,赐死。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后叔父。初任侍卫。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康熙二十七年,索额图被任为钦差大臣,率领清廷使团前往色楞格斯克,与俄方代表会谈两国边界问题。但由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 ,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国提议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索额图仍为谈判使团首席代表,率使团至尼布楚与俄方代表F.A.戈洛文谈判。在谈判中,索额图阐明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原委,驳斥俄方提出以黑龙江或雅克萨为界的无理要求。双方终于在对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中俄条约--《尼布楚条约》,确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东段边界。索额图先后两次参加平定准噶尔之役。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宫廷斗争中依附皇太子胤礽。四十二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清朝#君王皇帝#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