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实现血糖达标。但临床中仍有不少患者在血糖达标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其主要原因是严重血糖异常。研究证实,从临床医生和患者层面进行干预可以降低部分患者的再入院率,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完善T2DM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后的血糖长程管理方案。为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开展之际,本报特对参与到该项目中的60位专家进行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秋教授,请他分享临床进行T2DM患者血糖长程管理的实践经验。
专家简介
访谈实录
Q1
您怎样评价本次“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
陈秋教授:本次项目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把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好的同时,如何过渡和延续到院外血糖的管理,对于长期控制患者血糖至关重要。同时,不论是从节约治疗成本,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还是降低患者再入院率的角度来说,长程管理项目都十分有意义。
Q2
在实际工作中,您认为院内血糖管理和院外血糖管理的延续性是否关键?实际临床中两种血糖管理模式延续情况怎样?
陈秋教授: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血糖管理的延续十分关键。很多糖尿病患者来住院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出现高血糖危象或者血糖波动较大,需要住院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强化治疗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三短一长”或者胰岛素泵的治疗方案,经过3~5天,或最长一周时间,患者血糖都会实现达标并得到稳定控制。随之出现的就是患者出院后,在家中如何长期管理好血糖的任务,这也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难题,实际患者在院外的血糖控制并不理想。
Q3
您认为院内血糖管理很好但院外管理欠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陈秋教授:在临床工作当中确实会遇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短,院内方案起效后不久就面临出院,院内院外方案衔接过渡时间不足,很多患者在院外仍旧使用院内治疗方案。但由于操作的繁琐和不便以及成本较高等原因,院内方案院外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和患者经济负担增加。不少患者会出现忘记注射,混淆白天和晚上两种注射装置等情况,导致血糖波动过大,甚至出现严重高血糖和低血糖等并发症,给患者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和选择出适合院外执行的血糖管理策略,帮助患者在院外长期管理好血糖。
Q4
您所在科室进行的患者血糖管理工作多采用何种形式?效果如何?
陈秋教授:我们科室也有很多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波动过大、高血糖危象等入院接受治疗。在患者入院之后,医生会启用“三短一长”或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方案,通常在3~5天内让患者血糖可以达标,使血糖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平稳的控制。在患者即将出院需要调整方案之前,会对其进行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好,可以采取口服降糖药加一针预混胰岛素或者一针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较差,可以过渡到两针预混,如果血糖波动不大,我们可以采取三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策略。
采取过渡方案后,在确保患者掌握了注射技术,特别是老年患者熟悉了操作方法,我们就可以让患者出院继续院外的管理方案了。这样合理的过渡提高了患者血糖管理的依从性,能够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治疗。
Q5
目前院内血糖管理工作中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陈秋教授:对于院内血糖管理,除了要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之外,还要关注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的监测,避免患者血糖出现过大波动和低血糖。另外对于患者来说,要注意饮食和运动,这种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及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监测结果等多方面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院内血糖管理。
Q6
以您的经验来看,预混胰岛素的应用在血糖管理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在您所在科室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
陈秋教授:预混胰岛素是两种胰岛素的组合,以门冬胰岛素30为例,它的组成就是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即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类似物的组合。这种组合既能控制全天血糖,特别是基础高血糖,又可以把餐后血糖控制得很好,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全面控制血糖的目的。预混胰岛素也是临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案,在院内院外血糖长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