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6期——深度解析篇:
前情回顾:因嘉靖帝自身及大明制度原因,导致了国库空虚,以严嵩为首内阁为了弥补亏空,提出了“改稻为桑”国策,并把国策执行落到了浙江。
严党骨干先后通过两个不正当手段来促使“改稻为桑”完成,一是“纵马踏苗”,二是“毁堤淹田”。但由于清流派到浙江的谭伦捣乱,加上胡宗宪从中阻碍,导致任务失败。
随着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河道监管李玄的人头落地,浙江地面第一阶段的斗争告一段落,严党跟清流争斗的焦点转移到了京城……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6期:毁堤淹田后,详解“以改兼赈”国策出台及流产的背后秘密(一)!
一、
清流派极力拉拢胡宗宪,期待他能在“毁堤淹田”一事上如实汇报嘉靖帝,并由嘉靖帝主持公道,以达到扳倒严党的目的。
可惜嘉靖帝这个“人渣”,明明已经知道真相,偏偏还为严党打掩护,并没有为死去的几千百姓伸冤,而是默许了胡宗宪以“河堤失修”的理由结案。
至此,“毁堤淹田”结案,胡宗宪也如愿以偿在严世蕃替他写的辞呈里,辞去了民政相关的职务,只掌管军务,浙江这一块的政务则由郑泌昌、何茂才把持。
京城内不乏真正为国家谏言的官员,其中有个在翰林院任职的高翰文,某天喝了点酒,想出个绝妙点子,并以此沾沾自喜,四处宣传。
他的方略是,由富人出粮出钱买下受灾的土地,老百姓得到了赈济,富户也有了田,然后再改稻为桑,两难自解了。
没想到他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方略正中严世蕃下怀,马上对其热情招待,并把他纳入了严党怀抱,就任杭州知府。
而清流派这边,也在为这次扳倒严党的绝妙机会丧失而郁闷,尤其是张居正,竟然面对裕王提出的调粮给浙江提出反对:
“能调,这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干脆让浙江乱起来!”
张居正是打算用百姓的死为代价,扳倒严党,但被一直赏识他的李妃打断:
“但是有一条永远都不能忘了,要给王爷和世子留一个得民心得天下!”
于是,他们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不能失民心,但浙江还是得乱,不然没办法倒严!
二、
为了掩饰清流派所谓的“爱民”之心,他们最终决定还是不给浙江调粮,但为了“得民心”,决定举荐海瑞任淳安知县,王用汲任建德知县。
这也让亲眼见到老百姓受灾的谭伦感慨一句:
“苦了浙江的百姓!”
既然坐视不管浙江百姓的死活,清流派为什么还要派海瑞和王用汲去呢?
其实就是买个心安,因为张居正自己也讲了,浙江的大势已无法挽回,对于百姓也只能是争一点算一点了。意思就是说,倒严是必须要倒的,如果能少死几个百姓,那也是可以的。
所以,清流派的底线就是,必须倒严,倒严这项任务的优先级是优于救百姓的。之所以这么讲,其实是因为,他们派海瑞去,压根就没想到海瑞能翻了天:
“要救百姓,就要抗上,尤其是淳安这个知县,这个时候去,就得有一条准备,把命舍在那里!”
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派海瑞去,是因为海瑞这个人正直,不畏强权,敢于抗上。
而抗上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是死,抗上很少有人能活下来,但海瑞的死是因为替老百姓说话,才死的,也就证明派海瑞来的裕王这一派是向着百姓的,以此买心安,得民心。
当然,也只有把海瑞弄死在淳安,他们才能抓住严党的把柄,一举拿下!
三、
其实不仅仅海瑞是清流派的替罪羊,高翰文同样是严党的替罪羊,严世蕃为什么相中他为下一任杭州知府呢?
很简单,高翰文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无党无派,举荐他不会引起嘉靖帝或者清流派反感;其次,严世蕃知道高翰文的软肋,乘机收高翰文当门生,且投其所好,让其感激涕零,一心效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高翰文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
果然,高翰文在收下严世蕃赠送的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犀牛角笔杆,全身通红的黄鼠狼鼠尾做的笔毫,宋朝米南宫款的墨、宋朝黄庭坚款的砚、宋朝李清照燕子笺的纸之后,发了誓:
“学生此去,一年之内倘若不能替朝廷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就用这盒子里的笔墨,写下自己的祭文。”
但高翰文前脚刚走,严世蕃就明确告诉罗龙文,高翰文也不过是我们的替罪羊而已。他若改成了“改稻为桑”,功劳是我们的,如果他激起了民变,那么方略是他提的,他自己担罪吧!
一旦涉及到党争,那么清流和严党其本质是一样一样的,都是拿住别人的弱点,为己所用。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海瑞和高翰文被派去浙江,双方都没打算让这俩人活着回来。只是他们也不会想到,凭借着这俩人的合作,硬是都活着回来了,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后面会讲到。
既然局势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这些局中人又该怎么破局呢?
四、
破局的关键人物,第一个人就是胡宗宪:
胡宗宪虽然不再管理浙江的民政,但是他此时却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那就是剿倭。但是要想完成他的剿倭任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是基础,要想后方稳定,那浙江就不能乱。
我们必须要明白,胡宗宪虽然是严党,但他是严党中做实事的人,且有剿倭的任务在身。即使严党倒台,他也不会倒,所以改稻为桑成不成功,对他的影响并没有其他严党那么大。
所以,他的立场就是,改稻为桑还是要改,但是在浙江地面上不允许出现流民,其实立场跟严党是一样的!
在这个基础上,他觉得有必要去提醒一下高翰文,于是就有了俩人在驿馆会面的一幕。
高翰文实在是太书生气了,他的方案听起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根本不懂朝廷和严党的贪婪:
老百姓之所以不肯主动改稻为桑,说到底还是议价权不在自己手中。种了桑田,生丝的定价权在朝廷手中,比如后来淳安就是半价收丝。其次,粮价的定价权也在官府手上,半价卖丝,再双倍价格买粮,老百姓还怎么活?
百姓不愿意主动改稻为桑,官府可以全价买他们的田,然后再种桑树不就行了?
也不行,朝廷不愿意花那么多钱买田,甚至半价都不愿意,他们只愿意出到两成价格。因为沈一石算过一笔账,十石粮食换一亩田,他才仅仅是不赔不赚,还不包括其他的费用及给严党的钱。老百姓今年把地卖了,改稻为桑倒是成了,明年他们粮食吃完了,还是会出流民。
五、
胡宗宪就把这种情况,暗示给了高翰文,高翰文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深渊!
他的方略没问题,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商人和官府是不可能全价买田的。出了流民,他仍然会被处死,因为方略就是你提的,落实也是你在落实,参考上一任马宁远的死,你往哪跑?
等到了浙江,高翰文、海瑞、王用汲算是碰上了头,为了自保,他们也不会允许沈一石他们低价买田,每亩地至少得30石粮食起。
因为他们都明白:
即使改稻为桑改成了,但淳安、建德等县乱了,他们三个也是一个都跑不掉,一个个步马宁远他们的后尘!
高翰文不肯签字,海瑞和王用汲又极力反对,那么郑泌昌和何茂才就没办法把这个锅往下面甩。而且他们不肯执行,上面干压也白搭,关键是他们还不能就地免了这三个人的职务,为啥?
先不说这几个人的背景之大,以及有没有确切的罪名,单就看改稻为桑国策的执行,之前的马宁远等人不行,给宰了。现在给换了三个执行者,你们还说不行,那么可就不仅仅是换他们三个这么简单了,估计得换领导了。
所以,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又从出了新变故,而且这个变故还是严党成员高翰文引起的。一方面他书生气重,也想为民做主,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白做牺牲,成为严党的替罪羊。
这时候起,也预示着“以改兼赈”方略的流产……
既然强推不能通过,那么只能智取了,郑泌昌和何茂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管制粮市,不让老百姓买粮。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冲高翰文、海瑞等人下手,迫使他们屈服。
那么,高翰文等人有没有中计呢,又是如何躲过这一劫呢,我们下回再讲!
下回预告:高翰文深陷“仙人跳”骗局,海瑞被扣上了“通倭”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