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地质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土壤污染调查采集一览表

2020-07-22知识6

调研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研是通过抽样统计完成的,其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单元划分、野外调查、采样设计、样品采集、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和环境背景值确定等。其中,正确划分地下水环境单元和确定采样点的代表性是前提条件,采样和测试的质量保证是关键环节。调研程序及质量控制体系见图6-2。研究项目共47项,其中重点研究项目16项:Cu、Pd、Zn、Cd、Cr6+、Ni、Hg、As总Fe、Fe2+、Mn、Co、V、Mo、Se、F﹣;一般研究项目31项:温度、pH、Eh、电导率、DO、COD、总硬度、总矿化度、K+、Na+、Ca2+、Mg2+、Cl-、B、Br-、I-、H2SiO3、Li、Sr、酚、氰化物、六六六、DDT、有机磷。一、地下水环境单元划分地下水的化学物质组成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其特定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环境相同的水文地球化学单元,其地下水化学成分含量数列应具有相同的总体分布。分类随机抽样的实质是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相结合,即通过划分环境单元,按照一定的统计模式,在单元内随机布点,从而确定背景值。图6-2 调研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图环境单元的划分是依据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总体一致性为前提,全面考虑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次因素而划分的。本区大部分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上游主流。第一次野外调查取样 第一次取样工作以点源(工业污染)、面源(非点源污染)和线源(排污沟污染)为取样思路,布设样品控制点,取样主要分为土壤和地下水取样,取样点分布如图2.13所示。图2.13 野外采样工作路线本次现场取样工作主要在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周围及水源地上下游展开:沿水源地保护区上游南部边界,共取地下水水样和地表水水样12个,用以查明上游地下水补给特征以及补给来源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采样路线Ⅰ);由南向北,沿保护区上游补给区,穿过保护区向下游补给路径进行水质取样,剖面水质取样点8个,其中包括地表水水质取样点以及地下水水质取样点,用以研究地下水在径流方向水质的变化趋势,识别面源污染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采样路线Ⅱ);针对区内工企业位置分布,在工业区内采取地下水水质样品,并开展了该区污染企业调查,在宇华造纸厂、万胜生物、强盛糠醛、夏进乳业、富荣化肥和奥丰皮草制品6家排污口分别采取了企业排放的污水(采样路线Ⅲ);沿区内主要排污沟南干沟布设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取样点,用以查清水源地周围污水排放对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采样路线Ⅳ);本次共采水样25个,其中地下水水样16个,工企业排放污水6个,以及地表水水样3个,采集。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9.1.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即以已知的呷村矿床为参考;二是以地质为基础的原则,即在矿床矿化和蚀变分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根据以上原则,首先在呷村矿床坑道中重点挑选两条有代表性的穿脉进行系统采样,其中4100m中段11线穿脉西矿带发育良好,东矿带出露低品位的矿体;4050m中段6线穿脉西矿带不发育,但东矿带发育良好。采样间距10~20m,每样重1~2kg。矿体附近适当加密,按矿化和结构不同分别采集。采样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隐伏矿化体的前缘晕(或边缘晕),建立隐伏矿原生晕的判别标志,为有热矿区地球化学测量提供参考标尺。在此基础上,对有热矿区钻孔进行系统的全孔样品采集,无矿地段采样间距放稀至30~50m(其结果可以作为参考背景值),但含矿层位采样间距仍然为10~20m,矿体附近也需要加密,按矿化和结构不同分别采集。单个样品由基本等距的8~10块岩矿石组成,以保证代表性。本次工作共采集样品412个,重复样19个。9.1.2 分析方法所采岩石样品在野外粗加工到120目左右的粉末样(由矿山实验室承担),再送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ALS Chemex(Guangzhou)Co Ltd)进行进一步的样品制备。CO2地质储存综合地质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与地质矿产调查五个方面,继承性与综合性较强,详述如下。(一)野外踏勘野外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目标区碳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地质概况进行了解,并对已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野外踏勘在已有资料和遥感地质解译基础上,以专题踏勘和初步拟定的多个CO2灌注场地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构造形迹及关键性地段,特别是对CO2地质储存管道铺设、灌注设计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详细了解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另外,调查区内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城乡发展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资料。参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选址规定,CO2地质储存选址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选址时还应考虑当地有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植被覆盖率大小,不能额外地。第十课生物圈二号 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 ” 社区环境调查2113报告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5261人们比4102较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现1653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了好几个方面: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的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待得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又有多少人会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行动中呢?2009年7月25日,我在自家小区XXXX花园深入社区去街头随机访谈。在调查中,我发现以前的随处可见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上依稀可见有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有的是居民以图一时方便,从自己家窗口将废弃物扔出去,这不仅仅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被弃的是较大的重物,不慎砸到了其他居民就造成了人身伤害了。与之相反,有的居民把自家垃圾装入一个大的塑料袋中放在楼道下,等社区清洁工来处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往深处思考,也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夏天,由于天气很热,食物很容易腐蚀,这样就很容易招引来苍蝇这类飞虫,而且也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南京明城墙“龙吐水”现象以及古代建筑的排水系统 ? http://www. yangtse.com/system/2012 /06/19/013588126.shtml 2012-06-19 08:06:13 来源:扬子晚报网 每年汛期的时候,遇到大雨,总会有大量的雨水从南京紫金山龙脖子段的。地质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一、地质环境监测分类按照地质环境物质构成要素(水、气、土壤、岩石、生物),地质环境主要分为水环境、岩石环境和土壤环境。1.按监测对象分类按地质环境监测对象(或者地质环境要素)可分为地下水环境监测、岩石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其他相关要素监测(表1-1)。(1)地下水环境监测。广义的水环境包括地表水环境与地下水环境两部分。本书讨论的监测主要是地下水环境监测。重点是针对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监测,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和水质等。(2)岩石环境监测。岩石环境指岩石圈中的岩石部分(包括坚硬岩石与松散岩石),它源源不断地向外部环境输送物质和能量,丰富的矿物资源和岩石圈的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结构和动力作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岩石环境监测的重点是岩石的变形和移动,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位移形变、深部位移、分层土体变形、岩土体物理性质与力学指标等。(3)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指岩石圈的表部土壤层,它与人类的繁衍关系密切,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所共同作用的部分。土壤环境的监测重点是土壤质地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土壤化学元素和土壤物理性质。(一)目的任务CO2地质封存选址阶段环境背景调查与监测的目的任务是对CO2地质封存选定场地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地表形变的变形程度与CO2浓度背景值等实施调查与监测,为判别CO2地质封存安全及环境问题提供环境比照依据;通过不同灌注方案灌注试验监测,获得灌注量、灌注压力、灌注速率、储盖层压力与温度、储层内CO2扩散运移与地下水水质变化等参数,为场地综合评价、灌注方案优化和规模化CO2地质封存工程设计提供监测数据。如选定场地转变为规模化CO2地质封存工程场地,对已建监测网点进一步优化,并逐步扩大,继续开展规模化CO2地质封存运营期和闭场后环境监测,为规模化CO2地质封存灌注场地安全运行和政府环境管理提供支撑。(二)监测方案CO2地质封存环境背景监测在场地选定后、灌注试验前开展,主要通过监测和采样获取CO2灌注试验场地(以下简称“环境背景监测区”)人居环境、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CO2背景浓度,大气CO2浓度、土壤CO2通量,以及地表形变现状等的环境背景值,为判断CO2运移分布、泄漏、安全及环境风险分析提供环境背景值比照依据。选址阶段环境背景监测采用多种。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一、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位置东营市于1983年10月1日建市,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石油开采业为区内经济主导产业,带动了机械加工、餐饮及其他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农业仍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已发展成为以石油开采、加工为主导,原盐及盐化加工、机电、轻纺、建材、电子等多元化工业体系,拟将建成重要的能源、化工、农牧、渔业基地和现代化石油港口城市。张(店)-东(营)铁路直通胶济线,并与京沪铁路相连,规划中的黄(骅)-东(营)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东营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区内省道及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东营港已建成1个5000t级和5个3000t级泊位,开通了东营到大连的滚装客运船;东营机场于2001年通航,开通了至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哈尔滨等航线。东营市具有傍河傍海的区位优势,已具陆海空三维空间架构雏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进入了大开发、大发展时期。研究区位于东营市中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5'~119°15',北纬37°07'~37°46',行政范围包括东营市东营区、垦利县全部和广饶县部分区域,总面积为3800km2。(二)地形地貌本区处于黄河三角洲中南部,北靠黄河、南为小清河、东临渤海莱州湾,处在黄河冲积平原与鲁中山。

#环境#水质检测#地质#时政#土壤结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