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德彪
活下去,成了淘汰制法则中比较残酷的主题。
残酷的时候就必须现实,半年总结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一篇《70家自主品牌等待出路》,当时表示大盘不佳,而自主份额跌破40%。
不管原因是合资价格下探还是自主阵营分化后再分配,现象虽然指了出来,但出路并没解决。
于是就开始了末位淘汰制,市场自发的。
但原先的中游品牌可能会在这种淘汰制中成为末位,所以寻求突破是必须的。而江淮选择了大众。
最新动向是,双方对合资公司江淮大众增资,增资完成后,大众直接持有合资公司的股权达到75%,但因为同时大众还持有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控股50%的股权,而江汽控股持有江淮汽车17.15%的股权,这就意味着,大众共持有合资公司超过77%的股份,这是目前合资车企中股东双方比例最悬殊的。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就此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是不是趁火打劫不知道,但总在不经意间有点抄底的味道。该消息一经爆出,江淮汽车的股价当天受到提振,市值突破200亿。
三年前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时,官网首页企业介绍的股比还是双方各占50%,现在还没来得及改,但有几个关键信息值得关注,比如“聚焦新能源”,“坚持本土化”以及“严格按照大众集团生产质量标准”。
双方合资第一个品牌已经落地,只是明面上还没有大众字样,而是依旧偏向江淮的江汽集团的标识字样,先期推出了两款作品,A5和X8。销量有待提升,大众的品牌提振效应还未显现,但对江淮而言,与大众合作意味着江淮的乘用车体系已经融入了大众生产线,“大众共线”和“德系品质”是有理有据的吹嘘,而换标但共线的江淮嘉悦A5已经进入了市场(可能在未来彻底换标)。
比如嘉悦A5是按照德国VDA6.1和VDA6.3体系审核的,据悉德系车都采用了这种管理体系。从积极角度看,合资大众带动了江淮生产体系升级,据称江淮为此投资了2亿人民币。包括引入蓝光自动化检测设备来减少间隙误差。
这对于亟待提振销量和品牌向上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的江淮而言或许是件好事。虽然表面上看,江淮让出了控制权。
而江淮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二线自主品牌的求生形态,有观点认为江淮需谨防沦为大众代工厂,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若不迈出这一步,处境似乎更加不妙。今年前三季度,江淮净利润仅为0.42亿,同比下滑65.18%,因此实际上江淮已经太多退路。
尽管从产品层面上,江淮难说有硬伤。在2015-2018年,江淮在市场上还是小有收获并偶有爆款的。
从纯驾驶的角度,江淮的产品呈现出日系风,底盘舒适,驾乘绵柔。在早期自主品牌混沌时期、组装的初级阶段,江淮的产品就自成一派。2015年前后,瑞风S3在江湖上还小有名气,月销能有数千台,并偶有破万的高光时刻。
在三大件上,很难说江淮的产品和头部自主品牌有多少差距,外观上江淮也较早形成了自己的家族式脸谱。所以要说有差距,那也是气质上的。
江淮总部在安徽合肥,特意查了下历史,晚清时期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就是李鸿章组建的淮军能打,虽然外战表现不佳,但内战中遇弱则强,是灭掉太平天国保住上海的重要武装力量。
只是,江淮的气质缺乏这样的“侵略性”。在10万元以下造出一部轻松好开舒适的产品,江淮很擅长,但突破10万天花板进一步玩高端,江淮似乎缺乏感觉。比如瑞风S7始终没能火起来。
但在制造根基上,如今江淮已经具备为蔚来代工的经验,因此也可以视为一支欠缺品牌效应的潜力股。
而对合作方大众而言,ID.4系列已经引入国内,新能源战略正在拉开。据了解根据双方协议内容,大众承诺在江淮大众生产基于自己纯电平台的数款大众产品,并可能生产大众B级和C级等插混和燃油产品。
这或许就是赢得优势股比的代价,而江淮也得到了更多利润增长点。谈判桌上总是刀光剑影,江淮貌似处于弱势,但自主部分仍有机会。大众的新能源布局有望为江淮方面增加利润,但品牌养成的潜力可能是江淮更看重的。
从目前市场来看,大多数自主车企都在一个两头为难的状态,传统业务不赚钱,新能源业务接不上。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新能源不仅是新赛道,也是契机,但没想到是个坑。当然在初期可以轻松骗补阶段是可以称为温柔乡的,但估计也就是捞一笔,不能保证原始资本积累。
即便有了积累,估计大多数从业者会突然发现新能源产业某种程度上只是幌子,因为在路上这个产业突然不单纯了,人工智能才是决胜未来的筹码。这等于让自己从1.0在短时间内就蜕变成3.0。汤姆·克鲁斯克鲁兹也拍不出这种“不可能的任务”。
这种难度级别对挣扎在传统板块亏损状态中的二线品牌太苛刻,事实上当下多数品牌的自动主驾驶技术还在L2~L2.5区间徘徊,而即便能够实现升级,比如华为谋求激光雷达成本大降至几百块钱,自动驾驶都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市场需求能否同步,能否形成规模化量产,也都是未知数。
所以现阶段就是一个字,“钱”。不管用来扭转现金流救命还是搞研发,搞来钱就对了。资本市场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已经冷静下来。所以投资也不好拉。
苛刻一点的说,就因为人工智能是烧钱的高精尖行业,所以多数自主品牌主打的智能概念是人车互联。这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战术,可以解一时之急。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且这一轮所谓智能汽车风口,并不在市场消费端,而在投资端。所以说来说去,消费市场很容易把人车互联归结为大屏,语音类的老三样,它们也并没成为硬核配置和新的增长点。
市场可能不是由技术驱动的,但企业绝对是的。不知道企业们是否对此有误区。
所以不针对江淮,江淮只是个缩影。也许在市场进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整合。成功毕竟需要太多因素,也许很多品牌对未来仍然感到踌躇,扔到芯片研发的钱没什么回响就消失了。这算不上失败,现在是资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