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三国归晋,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活了下来,还被封了爵位。
实际上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之后,对于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会善待。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树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买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汉朝。做为汉朝的亡国皇帝汉献帝也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毕竟夺了人家的天下给他封赏一个空头公爵这种买卖很划算的。
不过,这三国之主的爵位却有区别,其中魏帝曹奂是陈留王,蜀帝刘禅则是安乐公,而吴国国君孙皓仅仅是个侯爵,是为归命侯。
首先说安乐公刘禅,他的蜀国是第一个被灭的。当时司马家还没有代魏自立,虽然掌控了实权,但名义上还是魏国,所以这个安乐县公是曹奂封的。
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为何会这样封刘禅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魏国当年代汉自立的时候,曹丕给汉献帝仅仅封了一个山阳公,并没有以王爵供之。那么对于打着汉室正统的刘禅自然不可能高过汉献帝啊,不然岂不是在承认当年的蜀汉就是汉室正统咯?
要知道当年汉献帝让位给曹丕之后,虽然仅仅只是被封了个公,但各种待遇却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万。
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甚至还让汉献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仪,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车架,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实行汉法,可以不尊重魏国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
而魏帝曹奂更是被封为陈留王,是为王爵,以此表面司马家的晋朝继承的是正统。
第二、当时封刘禅的时候,司马昭的爵位是晋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这刘禅不可能比司马昭还高吧?你给曹奂十个胆儿,他也不敢。不仅如此,在封完刘禅没多久,司马昭就被晋升了晋王,算是高过刘禅一头。
至于为何会封这么高的,那自然是做出来给孙吴看的,要让他们知道,投降会得到善待,会有高爵。
然后是曹奂的陈留王,这个是司马炎封的。
封帝为陈留王。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谥曰元皇帝。
这个其实久比较好理解了,原因无非一点,显示自身的正统性。古代改朝换代都极为讲究一个名分,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必须是天命所归的天选正统才能继承大位,无名分则不立。而魏、蜀、吴三国的名分却并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继承前朝的延续,而有的则完全是没有名分的诸侯自立为王。
晋是从曹魏禅让而来的,从法理上讲他是曹魏的延续,那么司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国之中的正统性。况且魏国当时原本就是天下认可的正统,尤其是对于晋朝而言,司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们的前朝,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得承认曹魏正统的名分,如果不承认,就等于变相的不承认自己正统的名分。司马炎仿照曹魏立国皇帝曹丕的做法,强迫曹魏最后一任皇帝在太庙禅位于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不能亏待曹魏的亡国之君。连刘禅都是“公”了,曹奂铁定不能比他低啊。
当然,这里面同样也有着安抚作秀的成分在里面,陈留是曹操起兵故地,当年曹魏就是在那里发家的。司马炎将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显自己的宽厚。
对于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抚。
至于孙皓为何最终仅仅只落得个侯爵。没办法,东吴的身份太尴尬了。
三国中,魏国是受禅于汉帝,蜀汉是继承汉嗣,都有一定程度上正统姓,而东吴只是一个诸侯国势力,自然只能被封为侯。
而且东吴之主姓孙不姓刘啊,人家刘禅他爹刘备,好歹是刘皇叔,名义上的汉朝宗室。跟着汉献帝一起称公那是没问题的。
你孙皓呢?孙权当年最高也就是个吴侯,至于后面的称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认。如今吴国灭亡了,孙氏一族也该回到他们该有的地位上去了,封为归命侯也寓意要回归命运,不要再妄想着飞上枝头成为凤凰。所以按照爵位传承,孙皓他只能称侯。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炎不是太爽东吴,当年蜀汉投降后,吴国居然还硬扛了快20年,令司马氏颇为恼火。按照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原则,自然是不会给与其太多的优待。史书上其实说的很明白了。
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就是说孙皓投降后已经没有统战的需要了,一开始只是不杀,只是后来看到孙皓态度端正可怜兮兮的,所以封了一个归命侯。虽然兼并了东吴集团,还是给你一个闲职吧。
不过虽然晋朝统一了三国,结束了分裂,不过这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大一统王朝了,它虽然终结了三国乱世,但是却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乱世。西晋灭亡后中原沦丧,北方汉人惨遭胡人屠杀,中华大地陷入了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