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得志?
我无法理解,堂堂开国之君,一手创建大汉王朝的刘邦,为何会与小人挂上钩。
难道就是因为他诛杀了异姓王,诛杀开国功臣?如果这叫小人的话,那么历史上可以称之为小人的帝王不要太多。
什么叫小人得志?其大致就是指一类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突然有一天走了大运,翻身有了权势,然后趾高气昂的炫耀,甚至于忘恩负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孙绍祖。其人家境困难,是个落魄的小人物,曾还一度跑到贾府求助。
后来孙绍祖走了大运,在京城当了官,一下成了大人物。正所谓“得志便猖狂”,孙绍祖逆袭之后便开始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贾府衰败后,孙绍祖更是忘恩负义,强娶迎春不说,还虐待他,仅仅一年不到,迎春便香消玉殒。
这便是小人得志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而刘邦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忘恩负义。当初从沛县跟他一起出来的那群人,哪个不是高官厚禄,飞黄腾达?即使是屡次背叛他的雍齿,刘邦也依然没有报复,而是给予其爵位,让其荣华一生。
虽然有作秀之嫌,但也看得出来,刘邦怎么都与小人搭不上边儿。至于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纯属帝王权术使然,谈不上功与过。
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一个功高震主的问题。刘邦诛杀异姓王不是因为他小人得志,而是因为异姓王对他构成了威胁。
当初建立汉朝,刘邦为了早日击败项羽,大封诸王,由此形成了汉初一个郡国并存的局面。虽然汉王朝的诸侯权力不如春秋战国那般独立,但却依然是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
且不说春秋战国,就是项羽那都是前车之鉴。当初刘邦击败项羽,可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如若不是因为田齐作乱,可能刘邦当初还定三秦第一时间就是面对项羽的锋芒。而后来楚汉对峙阶段,如果不是英布反水,项羽也不至于腹背受敌。
所以,诸侯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当初打天下他们是助力,而如今坐天下,他们则是最大的威胁,谁也保不齐他们哪天就反了。站在刘邦的角度,这种事情肯定要未雨绸缪,即事先拿掉他们的权力。不然等到他们造反,那就来不及了,悔之晚矣。
那为何要杀?
斩草除根这这四个字足以解释一切,对于这些威胁,任何办法都没有比直接杀掉来得更简单。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刘邦一开始并未起杀心,只是想夺权。但是,对于众诸侯来说,失去权力则意味着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届时刘邦想杀便杀。于是他们便谋反,既然都谋反了,自然是死罪,杀他们名正言顺。
比如八大异姓王之一的燕王臧荼,其便是谋反被杀。
秦末天下大乱之际,臧荼本是燕王韩广麾下将领,后随项羽西入关中灭秦,因功被封为燕王,韩广则被改封为辽东王。之后,韩广不愿迁王辽东,遂与臧荼发生火并,臧荼杀死韩广后吞并辽东之地,遂盘踞于东北。
楚汉争霸之际,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攻灭赵代之地后,臧荼遂被韩信劝降,就此倒向刘邦一方,并在垓下之战后拥立刘邦称帝。由于臧荼地处东北,一直以来势力相对独立,而刘邦对其也鞭长莫及,因而称帝后保留其封国。
然而就在刘邦称帝建国当年,燕王臧荼在同年十月便起兵反叛,并攻占了赵地,但随即便被刘邦剿灭。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史记·高祖本纪》)
还有韩王韩信,更是勾结匈奴谋反,最终叛逃匈奴后死于汉将柴武之手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庶出孙子,早在刘邦率兵西入关中时便已经投奔刘邦,后在楚汉争霸时被刘邦封为韩王,长期率领韩地军队跟随刘邦。然而在荥阳对峙期间,即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楚军攻破荥阳后,韩信曾一度投降楚军,但随后又逃走重新投归刘邦,刘邦再度立其为韩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依旧封其为韩王,建都颍川。次年春,刘邦认为颍川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命韩王信将封国迁往太原以北地区,从而成为抵御匈奴的塞王,建都晋阳(后韩信以晋阳距离边境太远为由迁都马邑)。
由于匈奴常年南侵,韩王信不敌之下便多次派使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其私通匈奴后曾派人予以责备,韩王信担心被杀于是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朝,公然起兵反叛,不仅将国度马邑献给匈奴,并与匈奴合兵南下攻打太原。
汉高祖七年(前202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在铜鞮击败韩王信的军队,并将其部将王喜斩杀,韩王信逃奔匈奴,但之后刘邦因轻敌冒进惨遭“白登之围”。后来,韩王信仍然多次与匈奴合兵南下,最终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汉将柴武斩杀。
至于彭越、英布这些,本就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们手握重兵,又是项羽旧部。虽然后来投靠刘邦并帮助其击败项羽,夺得天下。但说到底他们只是因为利益而和刘邦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造反。特别是是韩信被杀之后,他们有了前车之鉴,为了保命,造反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说韩信他根本就没有谋反,为何被杀?
没错,韩信他确实挺无辜的,堂堂汉初三杰,国士无双,一代名将,最终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就算是死,他也应该是死在战场上。
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人过于高傲,功高震主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在当初楚汉相争的时候,他便一度坐山观虎斗,以此来要挟刘邦,为自己谋取高位。要知道,这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是最不舒服的。所以后来他韩信才会被刘邦从齐王改封为楚王。
更何况,他韩信虽然功高,但这里面有刘邦的一份功劳。如果没有刘邦高台拜将,他韩信可能一直都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而已。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依据便是其私自容留项羽麾下大将钟离眜。随后,刘邦根据陈平的计策,以外出巡视为借口,要各地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于是杀了钟离眜前去拜见,结果被擒,遂被废为淮阴侯,迁居长安。
对于刘邦来说,我既然可以给予你地位权力,自然也可以收回去。再加上异姓王本就是刘邦必须要铲除的存在,韩信被贬淮阴侯也在情理之中。就算没有钟离昧,迟早韩信都会被贬。
其实到这里,韩信如果老老实实,也就没事儿了。但是素来高傲的韩信他不服啊,而且还要表现出来甚至于与谋反的陈豨有所交割。
汉十年(前197年),赵相陈豨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与陈稀相互勾结,意图在长安城作为内应,但却被一个家臣的弟弟告发,吕后和萧何随后将韩信诱至长乐宫的钟室杀死,并夷三族。
目前对于韩信是否与陈豨合谋造反未有定论,但是对于刘邦来讲,他只需要知道韩信和陈豨有关系就行。
既然被确定有不臣之心,那韩信便非死不可,比较是韩信啊。如果不杀他,要是哪一天有人造反,韩信为将,谁能阻挡?刘邦可没有这个自信。
最为典型的反例就是长沙王吴芮,他也是异姓王,可人家为什么就活得好好的,连爵位都没有被削?因为人家懂得示弱啊,人家在封地从来不搞事情,老老实实抓生产。他还主动削弱自己的实力,将兵权和土地送个刘邦,让他分封刘姓子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诉刘邦,我吴芮绝无反意,忠心耿耿。对于刘邦来说,实力被削的吴芮已经没有了威胁,人家还那么热情。自然没有杀他的理由。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诛杀异姓王这事儿,不能全怪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