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记者 陈化先
早就耳闻,江铜集团德兴铜矿有个“焊王”。之所以称之为“焊王”,不仅是因为他无数次成功为大型设备“接骨疗伤”,让矿用卡车、钻机、巨型铲车等“延年益寿”;还因为他面对精密设备,手上功夫极其细致,也被称为“钢铁绣娘”。近日,记者走近被称为“焊王”的全国劳模、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采矿场铲装工段电焊组组长黄发明,跟随他前往铜矿采区6号机台焊补巨型铲车机械手臂。
黄发明(右)正在教江西日报记者如何牵引电弧。江西日报记者 李 芳摄
从德兴铜矿办公区前往6号机台,颇费周折。先是乘越野车蜿蜒爬上170多米高的山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巨型大坑,再换乘小型货车,沿着螺旋状的山路盘旋而下。据黄发明介绍,这个铜矿采区已经开采了60多年,从海拔269米开采到海拔负85米。
站在山顶看6号机台似乎很近,驱车前往则需要30多分钟。在路上,随时都能遇到矿用卡车装着矿石在山路上盘旋,还能偶遇由矿用卡车改装而成的洒水车,这些卡车像甲壳虫一样在山里爬行。
见记者东看西瞧,对采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黄发明给记者泼了一盆冷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刺眼的电弧、呛人的烟味,对此,人们常打趣,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定睛一看,原来是搞电焊的。”
一阵玩笑过后,我们乘坐的小货车开到了坑底,一个近20米高的庞然大物矗立在眼前,“这就是铜矿‘三大件’之一的巨型铲车,重达800多吨,铲斗容量19.9立方米。” 黄发明如数家珍。
顺着黄发明指引的方向,只见一名满身黑乎乎的焊工正专注于焊补巨型铲车机械手臂,电弧发出吱吱的响声,火光四射。
突然,一阵寒风袭来,记者不禁打了个寒颤。见状,黄发明补充说:“初冬还不是最冷的,再过段时间露天采区会更冷,风吹在脸上像针扎,手冻得连焊枪都握不住;在夏天,焊工也很辛苦,矿坑像个大锅,热气散不出,天气再热也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面朝电弧背朝太阳双面烤。”
黄发明边说边递给记者安全绳。“学电焊,也讲究‘望、闻、问、切’,我们就从‘望’开始吧。”黄发明向记者传授电焊秘籍:“我们说的‘望’是通过观察设备外观色差和变形情况,辨别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早预防。”
记者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随黄发明站上升降机。黄发明拿着焊枪,夹起电弧,指着机械手臂一边焊一边说,电焊按照焊姿分为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按照焊接方法可以分为手弧焊、CO2焊、TIG焊等。
黄发明的徒弟吴仟港介绍,他为了达到师傅要求,每天保持焊姿苦练,有时累得筷子都拿不起。
“来,陈记者轮到你上手了,左手握面罩,右手拿焊枪,首先采用敲击法,然后再用划擦法。”黄发明再三叮嘱。
看上去,黄发明手里的焊枪轻巧如燕,但当记者握枪那一刻,却怎么敲也敲不出火花。
记者无意间问道:“巨型铲车这么大,黄师傅是怎么发现距离地面3米高的机械手臂有裂缝的?”黄发明连忙夸赞记者问题问得好,并告诉记者要发现问题就要靠“闻”“问”“切”,听音辨位,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点;详细查询交接班记录和询问操作工当班情况,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还要对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切”准故障原因,并制定详尽的维护保养措施。
据黄发明徒弟介绍,2010年4月28日,大山选矿厂运行近20年的7号球磨机发生故障:直径五米多的筒体出料端焊缝处,出现了一道长1.6米的裂纹。矿厂领导直接通知黄发明赶赴故障现场。黄发明一看先是懵了,裂纹那么长,接还是不接,他心里也没底。但考虑到这台价值3000万元的设备,每天处理矿石7500吨,一旦停产损失巨大。
黄发明没有多想,愣是整整7天泡在球磨机旁,研究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最终成功修复筒体裂纹,减少停产损失4000多万元。
同年10月,泗洲选矿厂原磨一工段2号球磨机的进料端盖处出现裂纹,黄发明立即制定焊补方案,用7天时间完成修复。
两次修复,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也开创了现场成功修复大型球磨机大范围裂纹的先例。
2017年9月,德兴铜矿成立了“黄发明矿山设备焊接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黄发明通过技能大赛、课题发布、学习培训等,把大批想学电焊的员工吸引进来。
仅2019年,黄发明创新工作室就申报了七项实用型专利,其中四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他所在的工作室成员分别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冠亚军,还有成员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称号……
黄发明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匠心,也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正如黄发明所说:“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创造、奉献,用我的这股干劲、闯劲、钻劲,激励更多人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