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平陵之变中的曹魏元老

2020-12-04新闻8

曹操起家,依靠的是两股力量,即谯沛军功集团和汝颖文士集团。后来,随着曹操集团日渐扩大,文臣武将也都有比较大规模的增加,但构成其核心支持力量的,仍然是谯沛军功集团和汝颖文士集团。

谯沛军功集团自然不用说,包括夏侯氏的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夏侯玄和曹氏诸将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都属于这个集团。后起的包括张辽、徐晃、张郃、于禁等,也都是曹操比较倚重的将领。

汝颖文士集团以荀彧为领袖,包括程昱、荀攸、郭嘉、司马懿等,都出自这个集团。后来陆续加入曹操阵营的包括贾诩、陈群、蒋济、高柔等人,王凌、诸葛诞等加入较晚,从曹操时期到曹丕、曹叡时期,也都是比较倚重的。

从这个名单就很容易看出来,相对而言,谯沛集团的出身相对较低,而汝颖文士集团多数出自世家豪族。曹操的兵多数来自征募,而非东吴那样的部曲。唯一的例外是李典,李典是在加入曹操阵营的时候自带部曲的,可以算带资入股。

而出身寒门的曹操在用人上基本上坚持以谯沛集团为核心的武将掌兵但不掌握行政,以汝颖文士集团担任行政事务但不掌握军权的原则。而且,最核心的军权始终都掌握在夏侯氏、曹氏诸将手中。

终曹操之世,这个原则都很少被打破。即使后期地位已经比较高的张辽、于禁、徐晃等人,也无法与夏侯氏和曹氏诸将相比。在曹操去世前,甚至有以自己的儿子曹彰镇守汉中,担当分陕之任的打算,只是未能来得及完成这一人事调整。

曹丕继位后,因为曹丕在争储过程中艰难胜出,所以他对自己的亲兄弟猜疑比较重,并没有延续曹操这一趋势,而是任用相对较为疏远但可以算作外围宗亲集团的夏侯氏、曹氏诸将掌握军权。

司马懿为代表的文士集团这一时期的行政职务已经比较高了,但军权仍被视为禁脔,不让出身士族高门的文士集团染指。到曹丕去世的时候,安排的辅政大臣中,以司马懿和陈群为文士集团代表,以曹真、曹休为军功宗亲集团代表。

到曹叡执政时期,追随曹操征讨四方的第一代功勋将领们基本上凋零殆尽,第二代中的曹真、曹休也已先后死去,才不得不开始任用司马懿、王凌、陈泰、郭淮、邓艾等原属文士集团的人掌握军权。司马懿更是东抗孙权,西距诸葛,成为这一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

曹叡去世是,安排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实际上仍然是企图延续之前的曹魏政权的基本格局。但这时候曹魏的权力结构与曹操、曹丕执政时期不同,士族高门在曹魏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已经大为提高,而曹氏宗亲集团也已经是曹爽、夏侯玄为代表的一众二代们了,各方面的能力与其父祖辈不可同日而语。

曹爽执政后,为了独揽大权,进行了所谓的正始改革,排挤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政治资本的士族高门集团,而以夏侯玄等当时以清谈著称的名士们代替之。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对司马懿的排挤,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驻守关中,司马懿称病不朝,闭门不出,以求避祸。

包括蒋济、高柔、王凌在内的这些士族高门,他们是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加入了曹魏阵营,也算是曹魏政权的元老重臣了。在曹爽崛起后,采取了政治上排挤他们的策略,他们当然是非常不满的。但他们的不满并没有表现为马上采取反抗行动,而是在高平陵之变中,他们采取了与司马懿合作的态度。

也因此,包括田余庆在内的魏晋史专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平陵之变本质上就是汝颖文士集团在对曹魏政权控制权的争夺中,对谯沛军功集团的胜利。其实不然。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蒋济和高柔。在政变的时候,司马懿跟高柔说:“君今为周勃矣”。高柔大概对这句话是很受用的,但司马懿只是利用他来掌握军队而已。蒋济在劝说曹爽放弃抵抗的时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保证曹爽只要交出权力,仍然可以做一个富家翁。但司马懿事后族诛曹爽的时候,蒋济劝说,司马懿丝毫没有理会。

这些元老们在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他们是把司马懿视为他们这种类型的元老的代表的,反对曹爽专政,所以他们支持司马懿通过政变夺回权力。但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司马懿的目的并不只是自保,而是要在诛杀曹爽之后,完全控制曹魏政权。这显然超出了元老们的预期。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汉末已经上演过一次了。王凌的叔叔王允以诛杀董卓、还政天子的名义发动政变,杀死了董卓,但实际上王允在短暂的执掌朝廷大权的时期,也并没有真正的还政天子,而是自己完全掌握朝廷大权,汉献帝也还是个傀儡而已。

但曹魏的元老们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支持司马懿的政变。高平陵之变成功后,司马懿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当初支持他的曹魏元老们才发现,他们上当了。司马懿夺回了政权,但并没有与元老们分享,而是用他的弟弟、儿子们分别掌握内外大权,元老们也都靠边站了,地位甚至还不如曹爽执政时期。

所以,当初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司马懿的行动的元老们发现上当了之后,也开始联络,试图进行反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之叛。王凌打出的旗号就是反对司马懿专政,并计划在成功之后废黜齐王芳,另立曹操的儿子楚王彪为帝。结果司马懿舆疾出征,王凌马上就投降了,叛乱失败。事后,司马懿更是将曹氏宗亲一网打尽,禁锢在京城,完全失去反抗能力。

表面上看,第二次在淮南发动叛乱的母丘俭也是试图反抗司马氏篡权,但母丘俭本身也是在镇压王凌叛乱的时候表现非常积极的。只是当他发现司马氏正在铲除异己,并且可能会危及自己的时候,才发动叛乱。到诸葛诞叛乱,情况与此类似。诸葛诞是在夏侯玄被夺权之后,担心自己也会受到威胁,才叛乱,实际上只是为求自保而已。

所以,仇鹿鸣说,淮南三叛中,王凌在发动叛乱后,还有出兵洛阳“清君侧”的目标,到母丘俭叛乱,就只能划境自守,而到了诸葛诞叛乱,连他辖区范围内的其它郡县都未能进行有效动员,只是想着自保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平陵之变前后的曹魏政权元老们在政治形势判断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误判,他们的本意是支持司马懿打倒曹爽,然后由元老们共同掌握政权。但结果是司马懿比曹爽更加专权,而且下手更毒辣,更加不留余地。也就是说,他们的本意是反对曹爽但不反对曹魏,但在客观结果上,恰恰是打倒了曹爽,同时也就打倒了曹魏的政治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