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脊梁”,能够让你挺着身子做人的,那便是“脊梁”。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个个才华出众,条件优渥!有些人甚至在国外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项目,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实验条件,那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可是,仅仅因为一句“祖国需要”,他们便放下了自己的前途、抛弃了丰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地,涌向祖国的怀抱。
要知道,当年的中国不比现在,那时我们刚刚经历战争,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别说是工资待遇,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一间,甚至连计算机都得大家计划着用,更多的研究人员还得用算盘。
可是他们没有一丝的怨言,而是主动扛起责任,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55年,太平洋上一艘由美国开出的邮轮,正在向中国进发。而我们的钱学森先生正是在这艘邮轮上,即将回到自己的祖国。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本该是五年前就会发生的场景。
1935年,拿着庚款留美学生奖学金的钱学森来到了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他用天才般的表现征服了美国人。他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有人开玩笑说,要不是那学位是一年一发,估计钱学森还会更快。
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机会,投入到了当时的学界泰斗冯.卡门门下,并成为了他最得以的门生何最有力的助手。不然怎么会有“卡门-钱学森”公式?
天才在哪都是天才,即使是号称天才聚集地的加州理工,钱学森依然是最优秀的那一位,在这里他花了两年时间,拿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这时他才28岁,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了。
正如钱学森先生自己所说,在美国的前三四年他是在学习,后面的十几年都在工作了。拿到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先后担任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最后还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JPL。
这个JPL有多牛?曾经美国的弹道导弹研究已经登月的相关技术,它都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如今更是NASA最为核心的部门。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是JPL的创始人之一,其前身乃是钱学森研究生时代何同学们创建的社团。火箭之父在那时候就已经初露锋芒了。
当然,紧接着便是新中国成立。当时咱们国家百废待兴,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声音,号召那些海外的游子们,回到祖国来,帮助建设我们的祖国。当然,咱们国家当时是什么条件大家都知道,没有别墅专车,没有保姆管家,更没有专业的实验室。
一个字,一贫如洗,给不了任何的好处。
但是钱学森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我要回去。因为那是祖国啊,祖国就是母亲,母亲需要你回家,你有什么理由拒绝?
然而就在钱学森夫妇来到港口准备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的时候,他遭到了扣留。至于原因,我想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那句话足以回答一切: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
就这样,钱学森被扣留了五年,但是从没有放弃,最终在国家的过问下,用当年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战俘做筹码,终于是将钱学森先生给换了回来。
而钱学森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那不仅仅是火箭、导弹、两弹一星等等国之重器,更是强国的希望,他为中国拉起了相关领域的框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这是无法用价值估量的。
那么问题来了,钱学森为何要回国,我想这八个字足以回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当然,不仅仅是钱学森,那些年在祖国的大西北,那茫茫的戈壁滩上,一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夜以继日,为中国献上了最为灿烂的“焰火表演”。
对于这一批科学家来说,那时候的中国给不了高薪优待、给不了别墅豪宅、只有一句国家需要。于是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三个“成功”,让经历了百年近代屈辱的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儿。
而这一切,是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不计报酬,不辞辛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其中有23位功勋最为显著的科学家,受到了特别嘉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称他们为“两弹一星元勋”。
他们分别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王淦昌等七人为追授追授)
你们绝对无法想象,他们当年有多困难?
都知道当年造原子弹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国家经济困难期,没钱;苏联专家撤走,没技术;美国人的军舰虎视眈眈,没保障。
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没有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一群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战士们,用双脚、用双手在戈壁硬生生的搞出了一个试验场……
他们缺过水、断过粮、经历过战友的不幸死亡、盐碱水在侵蚀他们的身体,风沙在撕裂他们的皮肤,但他们比谁都更有精神,比谁都充满希望……
那些奋战在第一线战士和科学技术人员同样难得。
原子弹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些年条件不行,只有一台老式计算机,你会听到北京九院的大楼里嘈杂的算盘声,他们渴了就喝白开水,饿了就是一口冷馒头,累积起来的草稿纸,可以铺满整个罗布泊……
就拿咱们的“氢弹之父”于敏院士来说,由于当时工作的重要性,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从1960年到1988年者28年的时间里,于敏这个名字,很少有人提及。而在突破氢弹的过程中,由于全国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于敏和他的团队大多数时候只能人手一把计算尺,用笔算,用算盘算。
还有邓稼先先生,他在美国是有名的“娃娃博士”,是仅一年便获得博士学位中国天才,毫无疑问,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1950年,面对国家的呼唤,他毅然归国。
而为了“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他又选择了隐姓埋名,深入到戈壁滩,数年如一日。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他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即使是受到辐射影响,也依然继续工作。
这群生活优渥、有着光明前途的顶尖科学家,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大戈壁,有的人甚至因此隐姓埋名数十年。
真的,这是一种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触及的境界,都说人这一生,为的无非两个字,一个叫名,一个叫利。而咱们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在当时隐姓埋名,何来的名?国家困难,一贫如洗,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利?
甚至于咱们都不知道何时能够搞出原子弹,苏联专家说过,没有他们的帮助,咱们永远也搞不出来。
但是,他们就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去经历着那些外国人所谓的不可能。还记得邓稼先先生与杨政宁先生当年那张合照吗,你们是否注意到了那嘴角的血迹?这是拿命在拼啊,这才叫奉献,每每想到这里,我只有哽咽。
这些人,无论是贡献还是品德,都称得上是“中国的脊梁”。如今,时过境迁,随着年初于敏院士的去世,当年的23位“国宝”,仅剩三位。
他们分别是王希季院士、孙家栋院士、周光召院士。
谨以此文,向三位院士,以及已经长眠的20位先驱,致以崇高敬意!
他们是“中国脊梁”,是民族巨星,我们需要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