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汉武帝虽打败匈奴,却不是胜利者:清朝还在用刘邦的方法解决边患

2020-07-22新闻25

在一座被称为“三连城”的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大量匈奴时期的遗迹。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可能就是当年匈奴人的统治中心和重要祭祀场所。

提起匈奴的统治中心,我们通常用另外一个词来指代,那就是“龙城”。

关于“龙城”,有这样一句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名句。

唐代的边塞诗人,大多具有“汉朝情结”。王昌龄是在借用汉朝大将卫青在龙城取得大胜事迹,来勉励边关的将士们。

但是,客观的说,汉匈战争进行了100多年,虽然最终以匈奴失败而告终,但我们却很难说汉朝是胜利者,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历代王朝中,真正能把北部边患问题完美解决的,貌似只有清朝,而非汉朝。而清朝所使用的方法,却正是来源于汉高祖刘邦。

一、百年汉匈战争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0余万大军,北上迎击匈奴。

但由于轻敌冒进,他中了匈奴单于冒顿的埋伏,在白登山上被围了7天7夜。

白登山之败,让刘邦深刻意识到,以当时汉朝的国力,根本无力战胜匈奴。

所以,他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边境贸易,以求得边疆的安宁。

此后的60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和亲之约基本上被执行下来,虽然双方之间屡有军事冲突,但匈奴的入侵绝非后来金灭宋那种灭国之战。匈奴的意图仍然是通过武力来换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已。

到了汉武帝一朝,汉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昌盛,有了对付匈奴的雄厚物质基础。

而且,当时和亲政策自从实施之日起,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在一些人看来,与匈奴人和亲,向匈奴人进贡,是有违天下统治秩序和皇帝尊严的事。

于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33年发动了马邑之战,虽然此战匈奴人并未上当,但这也标志着此后数十年的汉匈交战的开始。

汉武帝一朝,受到重用的将军主要有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

其中,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当属霍去病。霍去病去世时虽只有23岁,但他一生百战百胜,6次出击匈奴,共斩俘敌12万余人,收降4万余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其中最惨的当属李广利,他兵败以后,竟然向匈奴投降,损失士卒数万人。

也正因为对匈奴连年征战,汉朝国力大损,《汉书》记载:“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汉初几十年的积累,就这样被汉武帝打光了,而且最终的结果还是没能灭掉匈奴。

因此,汉武帝晚年也下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客观的说,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虽然几乎耗尽了国力,但也换来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汉朝占据了部分匈奴领地,在河西、河套地区设置郡县,切断了匈奴与羌族的联系,匈奴开始向汉朝纳岁币。

汉武帝之后,汉宣帝对匈奴采取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策略。他不再仅靠军事压服,而是采取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管齐下的办法。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汉朝开始联合乌孙、乌桓等部族,对匈奴进行围剿和打击。在此期间,匈奴又屡遭大雪等天灾,内乱内斗不断,形势更加举步维艰。

于是匈奴首领开始对汉称臣,并多次来汉朝拜,主动请求和亲。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见汉帝,成为第一位到汉廷朝见的单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朝,要求和亲。于是,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了她。这就是“昭君出塞”。

西汉到了元帝时,已经出现了颓势。但由于王昭君的出塞,使得汉匈关系进入到了一个“蜜月期”,双方数十年没有兵戈之祸。

因此,后人评价昭君出塞的功绩,一点不亚于卫青、霍去病。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发生了剧变。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依附于东汉,向汉朝皇帝称臣。而北匈奴则继续与汉朝为敌。

公元91年,东汉大将窦宪出塞5000余里,深入到瀚海沙漠,大破匈奴于金微山。

此战,北匈奴主力几乎被消灭殆尽。此后,汉朝又利用各种方式分化瓦解南匈奴,暂时解决了历时约300年之久的匈奴边患。

二、汉朝为什么不算赢家?

东汉时期,窦宪出击北匈奴并将其赶出草原,但这样带来的效果只是暂时的。

东汉末年,曹操扣留了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将南匈奴分成了左、右、南、北、中共五部,分别安置他们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

但是,几十年以后,总管南匈奴五部的左贤王刘渊,利用“八王之乱”的时机,称帝建立了汉赵。汉赵随后南下灭掉了西晋,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另一方面,虽然东汉时期窦宪北上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但这同样让鲜卑等游牧民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鲜卑等族随后不断发展壮大,跟匈奴一样,也在魏晋时期南下,成为中原王朝新的边患。

从这个层面上看,百年汉匈之战,其实没有所谓的赢家。

三、和亲政策不“香”吗?

在介绍汉匈战争时,我们已经提到了汉朝初年娄敬向汉武帝提出的和亲建议。

按照娄敬最初的建议,是要把刘邦的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当老婆。这样的话,他们的儿子将来继承了单于之位,得叫刘邦一声“外公”。

娄敬还说,如果刘邦再多派一些使臣,经常去教育匈奴人一些女婿对岳父的礼节、外孙对外公的礼节,那么不必经过战争,就能使匈奴臣服了。

当然,刘邦与吕后只有鲁元公主这一个女儿,况且她当时已经婚配,根本不可能嫁到匈奴去。

于是,刘邦找了一个宫女,冒充大汉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由此开启了几十年的和亲。

虽然和亲在当时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但它确实起到了解决边患的作用。

在汉初,汉王朝通过和亲,赢得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时间,即便是中间王朝内部经历了“七国之乱”等变故,其发展势头仍然没有被匈奴这样的外力所干扰。

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又逐步恢复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此后,随着匈奴的分裂瓦解,力量逐渐萎缩,其单于甚至要频频主动过来求亲,弄得汉王朝不得不予以拒绝。

可见,和亲政策已经在匈奴都已经深入人心了,并且还被他们活学活用。

所以,汉王朝实际上是尝到了和亲的甜头。而在此后,兵力强大的唐王朝一样十分重视和亲。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唐朝以武力征服四夷,确立了中原王朝皇帝“天可汗”的地位。

然而实则不然。在唐朝,和亲是保持边疆安定的重要武器,其作用丝毫不逊于武力征服。

据统计,有唐一朝,一共嫁出公主23人之多,比较著名的几次和亲,发生在唐与、突厥、吐谷浑、吐蕃之间。

比如,唐太宗曾经把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可汗,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而在后来的王朝中,真正把和亲政策用到极致的,是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朝。

早在清朝入关以前,为了对付明朝,他们就开始实施满蒙和亲。在往后的200多年里,满蒙和亲竟然一直没有中断,其规模之大、次数之频繁,已经远超汉、唐两代。

据统计,仅仅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就有12名公主、14名宗室女子嫁入蒙古。

而且,双方和亲的方式也发展为互相嫁娶。在此期间,蒙古这边也有13名王公贵族女子嫁入到清朝后宫之中。

经过这样累世多代的互相联姻,满蒙贵族之间建立了从上到下普遍联系的血缘亲属关系。

于是,满蒙一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蒙古贵族不再成为边患,反而成为清朝统一全国的重要力量。

汉高祖刘邦和娄敬可能不会想到,他们当年发明的政策,竟然在近2000年之后释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成为一大利器。和亲政策,难道不比武力强攻“香”吗?

#楚汉#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