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后人对三国名相诸葛亮和北宋名相吕端的评价,千百年来流传天下,使得诸葛亮被牢牢盖上“谨慎”的印记。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蜀国底子薄家业小,经不起折腾,赚得起赔不起,诸葛亮谨慎小心,也在情理之中。
最能说明诸葛亮谨慎特点的例子,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战之前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三国志》记载,魏延向诸葛亮建议,魏国长安守将“夏侯楙”是个庸才,“怯而无谋”。他可以带领一支五千人的精兵,秘密穿过六百里子午谷山间小径,奇袭长安城,定可一举破城。
但诸葛亮却否决了他的建议,认为子午谷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一旦魏国人察觉蜀军企图,提前在谷中险要之处设下伏兵,则魏延的五千人马会片甲不回,全军覆没。他不肯拿蜀军生命去做这样没把握的事,坚持带领大军走大路,可以“十全必克”,不用承担这么大风险。
不过,要是把诸葛亮当成过度小心、畏首畏尾的腐儒书生,就大错特错了。常言道“用兵之道虚虚实实”,诸葛亮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恪守谨慎之道,一旦他认为时机成熟,他会毫不犹豫地果断出招,冒再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就进行了一生中最大胆的一次军事行动。经过几次与魏国的较量,诸葛亮也深深感受到,魏国实力强大,以蜀国现有实力远逊于魏国,很难轻易击破对方。要想以弱胜强,必须采用出奇制胜,兵行险着。
诸葛亮在向魏国进兵的同时,秘密派遣使者,星夜兼程赶赴塞北,去拜会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当时威震塞北。实力强悍的鲜卑部族首领轲比能。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无暇他顾,塞北的鲜卑人乘机扩展地盘,招兵买马,迅速崛起,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武装集团。
轲比能野心勃勃,时刻想南下中原,分一杯羹,对中原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轲比能的控制区,正好与魏国北疆接壤,魏国时刻处在轲比能的攻击范围之内。因此诸葛亮才会派人联系轲比能,让他挥师南下,与蜀汉的北伐军南北呼应,让魏国腹背受敌,难以抵挡,有极大可能一举灭掉魏国,实现蜀国恢复中原的终极目标。
诸葛亮此举堪称一生最为大胆的一次军事行动,也非常冒险。一旦局面失控,很可能导致魏国与蜀国同归于尽,玉石俱焚。诸葛亮只想让轲比能帮他灭掉魏国,再把中原白白交给蜀国,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轲比能如果击灭魏国,最大的可能是取代魏国入主中原。让他把血战换来的锦绣中原乖乖送给蜀国,他自己卷铺盖退回塞北,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在野心驱使下,轲比能极有可能连蜀国一举灭掉。
这样的事完全可能变为现实。历史上每到中原王朝陷入割据混战时代,北方游牧部族都会大举南下,侵略或者吞并中原。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局面与三国时代高度相似。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一统天下,灭掉老对手后唐,向北方强大的契丹人借兵。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欣然接受,带领大军南下中原,与后晋联手击灭后唐。
然而贪心不足的耶律德光,根本不满足于石敬瑭给他赔款割地。不久之后,耶律德光就向后晋发起进攻,一举攻入其国都,后晋第二任皇帝石重贵被俘,后晋就此灭亡。诸葛亮当时的计划,与石敬瑭如出一辙,如果与轲比能联手灭魏成功,接下来的局面更为棘手,蜀国的处境同样更危险。幸运的是,诸葛亮的这次大胆计划,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半途而废,没有成为现实,他也得以保全他的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