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王泌写的《东朝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已经预测到燕王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役,而且还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让老朱头给自己的孙子预留了后路,而且按照这本书的记载,建文帝朱允炆确实是出家了。
但是我们读史不是看故事,研究史料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人物的年龄履历搞清楚。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刘伯温是否如此神通广大?如果刘伯温真的预测到了燕王朱棣造反发动靖难之役,也算出了建文帝朱允炆只有出逃才能保命,并且给朱元璋出了这个主意,会不会被当场诛杀——推出午门、立斩不饶?
闲话少叙,咱们还是来看这段故事。
话说当年(有些明人笔记这点很不好,不说明是哪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问刘伯温:“我这个大孙子朱允炆要是当了皇帝,能在位几年?”刘伯温回答:“皇太孙根骨非凡,可不是一般的人间富贵能拘束得了的!”朱元璋听出了弦外之音,就再三追问,刘伯温高深莫测摇头不答。
看着朱老爷子要急眼了,刘伯温这才不敢卖关子:“皇太孙最后一定会出家为僧,一定能修成正果,但是若继位为君,恐怕四五年后会动刀兵!”朱元璋傻眼了:“既然如此,那我还不如现在就让他出家,把皇位直接传给燕王朱棣得了!”刘伯温还是摇头:“春秋古制,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传位给四王爷,于理不合,恐怕会招致天下人耻笑。而且皇太孙有几年帝王之命,命中注定,违命不详,那时候皇太孙再遇到什么坎儿,可就过不去了!”
朱元璋急得直挠头:“那你说该咋办?”刘伯温密授机宜:“你做一个箱子,里面装好度牒、僧衣、剃刀,让他在紧急关头打开,应该能渡过此劫。”最后刘伯温下了断言:“得天下者,必燕王也。燕王才度既雄,而北地常有王气。”朱元璋依计行事,朱允炆逃出生天,朱棣秋后算账收拾了刘基一家:“燕王登位,削去刘诚意伯爵。”
刘伯温果真如此神机妙算,早早就预测到了燕王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役了吗?咱们还是来看看正史的记载。
根据《明史》《明实录》《天潢玉牒》的记载,咱们还是来理顺一下懿文太子朱标、朱棣、朱允炆和刘伯温这四个人的简历。
咱们先来看曾经的懿文太子、后来被追封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从洪武十年开始把权利逐渐移交给朱标(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实际是为新帝都考察选址),第二年四月,考察归来的朱标薨逝于京城。
接下来再看曾经的燕王后来的永乐大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到燕地上任(就国、之藩)……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建文元年秋七月朱棣揭竿而起,“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
建文帝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个哥哥叫朱雄英。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夭折于洪武十五年。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最后再来看诚意伯刘基刘伯温,此公是否神机妙算暂且不论,咱们就看看他见没见过朱雄英和朱允炆。洪武八年三月,刘伯温彻底退休返乡,一个月后病逝(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可能有的读者还没看明白,咱们就复述并对照一下这几人的生卒时间,以刘基刘伯温病逝那一年为准:洪武八年(1375年),皇太子朱标身体健康,还处于实习阶段,没有正式介入朝政。时年二十的太子朱标已经有了一个刚满周岁的长子朱雄英,此子七年后夭折。朱棣时年仅十五岁,还在京城读书而没有就藩。至于建文帝朱允炆,不好意思,他还没有出生。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都已经明白了,即使按照刘基刘伯温病故那年计算,太子很年轻硬朗,朱允炆还没有出生,刘伯温就是再怎么神机妙算,也算不到未来将会有一个叫朱允炆的皇太孙出生,更不会预测到朱标会早死,如果他真预测到并且跟朱元璋说了,那么他的下场只有一个——被老朱头子下令推出午门斩首:你这不是咒我宝贝大儿子朱标早死吗?这就是自己找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