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宋朝十八帝 之 宋仁宗: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4)太后想做武则天?
其六,一代“才后”,终归尘土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二月初四,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穿戴皇帝礼服“衮冕”,在皇家祖庙太庙拜祭皇族赵家列祖列宗,终于圆了心中最高远的梦,而且从这天开始,一直身穿衮冕。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竟是她人生辉煌滑落的开始,而且滑落得如此之快。
一个多月后,三月二十五,刘娥患病,宋仁宗下诏,征召名医,为刘娥治病,大赦天下。二十九,刘娥在后宫宝慈殿病逝,享年65岁。
而刘娥临终,对自己“着天子冠服”拜谒太庙,似有悔意。在刘娥去世的第二天,宋仁宗在皇仪殿的东间召见宰执大臣,号啕痛哭着对宰执说:“太后病到不能说话,还几次扯自己的衣服,好像有什么想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的意思在身上穿的‘衮冕’上,太后穿着衮冕,怎么去见先帝?”宋仁宗明白过来,命人为刘娥换上皇后的服装入殓。
但刘娥毕竟是刘娥,在临终之前,她留下“遗诰”:“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赐诸军缗钱。”在我死后,要尊我的好姐妹、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军国大事由杨太后与皇帝在后宫裁处,同时赐给军兵赏钱,让他们既怀念我的恩德,又感谢新太后的君临。
但是,刘娥毕竟是去了。也是在她去世的第二天,宋仁宗在宰执大臣面前宣布了刘娥的“遗诰”,命令侍从“閤门使”召集百官到大内内东门祝贺杨太后“荣升”。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蔡齐向御史台监察百官排队的官员使眼色,让他们不要督促排队,自己进入大内,问宰执大臣:“今上年龄够大了,现在才开始亲政,难道还应该使女主相继摄政吗?”宰执大臣经过商议,否决了刘娥让杨氏参预朝政的想法。
一代才后,终归尘土。
刘娥
后人对刘娥,有极高评价。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四月十三,司马光向宋仁宗进《上皇太后疏》,称赞她:“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宋史》撰者在《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后之“论”说,“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说:“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有汉高祖吕后(吕雉)、武则天的才能,没有吕、武二人之恶行恶事。
而以今人的思想观念,用“大历史”的眼光判断刘娥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她垂帘听政,成为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之后的作为,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娥的一生,大约有两件事,值得人们观鉴。
第一件,刘娥身穿天子冠服拜祭太庙,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历史上除了真正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此前此后,没有任何一位女性这样做过。不管当时的人、后人对此有什么样的恶评,刘娥的这一做法,对研究宋朝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对研究为什么在宋朝会出现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对研究宋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件,在刘娥垂帘听政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并经由朝廷,使之成为国家发行、使用的法定货币。
交子
宋太祖乾德三年(966)正月,宋朝攻灭后蜀,今四川地区纳入宋朝统治。但当时四川地区少有通用货币铜钱,人们只能使用大、小两种铁钱,以10文铁钱当1文铜钱,而每1000文即一贯铁钱的重量,小铁钱为13斤,大铁钱为25斤,当时一匹布的价格是铁钱20000文,买1匹布,人们分别需要背260斤或500斤铁钱,铁钱的使用,给四川民众造成了极大不便,而铁钱只能在四川使用,严重阻碍了与外地的贸易和四川经济的发展。无奈之下,四川民间自发创造了一种由“交子铺户”印刷的“交子”,即人们把铁钱存到铺户,由铺户开具一种印有隐秘记号图案、代替铁钱流通的的纸质“交子”,凭“交子”到市场买货,“交子铺户”向存铁钱的民户收取3%的保管费。
但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交子”的保真程度低,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假“交子”。为保证“交子”正常流通,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时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知州张咏指定成都16户富户连保,用统一的纸张、统一的印文印制交子,加大了“交子”上记号的复杂度,交子得以继续顺畅流通。但在张咏离开四川之后,伪造的“交子”再次出现,“交子”流通再次发生危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也就是刘娥垂帘听政的第二年,朝廷下令,在成都设立“交子”管理机构“交子务”,由政府发行、管理“交子”,政府发行、管理的“交子”有三个特征:第一,“交子”上盖有益州交子务和益州观察使的官印;第二,设立官方准备金,每造一界(即一批)交子,备本钱36万贯,每一界以两年为期,到期兑换;第三,取消以前“交子”面额随意填写、有时数额巨大的做法,规定每张“交子”都有面值,分别为1贯、5贯、5贯等。
这样,“交子”彻底变成现钞,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的第一种法定纸币正式产生,并为后来的金朝、元朝改称“交钞”继续使用。
没有当成武则天、做皇帝,刘娥的心里也许留有遗憾。但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做成这样事情的皇帝,又有几个?
刘娥
参考资料:《宋史?章献明肃皇后传》《张咏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