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明梃击案,真相一直都在那

2020-12-04新闻11

所谓的“梃击案”,在我看来根本就不算是一个迷案。从幕后主使,施行人,受害人,作案动机,作案条件,作案过程,全都一目了然。之所以说它是晚明的迷案,是因为万历年间神宗对此案草草收场,并未一究到底。再加之晚明党争纷扰,该案逐渐成为了党争的工具,一再被拿出来说事,以致越描越乱。

我试着给你还原一个我眼中的“梃击案”。

故宫梃击案,疑在哪

一般现在说的梃击案,大致的情形是这样的。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有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持棍来到了太子朱常洛所居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意图闯宫行刺太子。后被宫中宦官联手擒住。张差被送入法司审问。

经过初步审讯,得出的结论张差是个疯子,误打误撞进了慈庆宫。之后刑部主事王之寀私下审问,发现张差并非疯子,幕后有主使人,并牵扯到了宫中宦官。

接着刑部会审,确定了宦官的身份,是神宗的郑贵妃下属。于是此案牵连到“国本之争”,即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爱子朱常洵的“夺嫡”之争。

最后神宗亲自出面,调和了太子朱常洛与郑贵妃紧张的关系,以处死张差结案。

梃击案

“梃击案”在当时绝对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大明开国以来还从未有人如此明目张胆地行刺储君。再加上“国本之争”余音未绝,上上下下都提着一颗心。而神宗如此迫切地结案,便不由得让很多人怀疑其中的猫腻。

第一,张差是谁?是不是真的疯子?

第二,他是如何进入大内的?

第三,为什么敢一个人拿着木棍去行刺太子?

第四,他的幕后指使者到底是不是郑贵妃?

这四个问题,是解开“梃击案”的关键所在。别着急,我们慢慢往下看。

明神宗朱翊钧 像梃击案,很复杂

就“梃击案”本身来说,这个案子虽然疑点重重,但破案并不困难。因为只有两种结果。

其一,张差是疯子,在各种好运加持和神仙庇护下,就是躲开了禁宫的重重防线,闯进了慈庆宫;其二,张差不是疯子,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针对太子的刺杀行动。

不论是以上哪种结果,以当时大明的破案能力,这些都很容易搞清楚。但偏偏事就出在破案上。相信我,“梃击案”最精彩的不是案子本身,而是这个破案过程。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张差大概是在傍晚前在慈庆宫被太监们制服的。之后张差被太监们送到了皇城东华门的指挥卫所里。在这里,张差接受了第一次的初步审讯,审讯人是卫所的把总。

明朝将领 剧照

把总毕竟是个粗人,只是模糊地得知了姓名,籍贯,其他的信息就非常潦草,都是只言片语,且逻辑混乱。但把总却做了件很细心的事情,把这些只言片语也记录了下来。

之后皇城的巡城御史赶到,对张差进行第二次审问。审了很久,折腾了一个晚上,得出的结论和把总的差不多,张差说话毫无逻辑,答非所问。

但这件事是大事,巡城御史就是管治安的,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总得上报皇帝一个说法。

五月初六,这名御史就此事写了个报告呈给皇帝。

明代奏疏

我们需要注意这个报告里,隐去了把总记录的几个敏感字样,如“讨封”,“效劳”。而御史在报告中还有一句很微妙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张差此人说话好像有点疯癫状。

这里说的,是张差好像有点疯癫,而不是说张差就是疯子。其实这是巡城御史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呢,因为他现在还吃不准神宗的态度。如果神宗要彻查,那么后面就是刑部的事情了。如果神宗想大事化小,那么直接以疯子的名义把张差定性了。

报告递上去之后,神宗不痛不痒地回话了:让刑部再审。于是张差被送进了刑部大牢。

五月初十,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刑部侍郎等几个大员对张差开始了第三次审讯。这次得到了一点信息。

古代衙门

说张差是蓟州人,无业。因为和邻里起了争端,自家草垛被人烧了,故而来京告御状。在来京的途中,受到两个路人的挑唆,便揣上了一根木棍。后来他阴差阳错地进了皇城,又阴差阳错地进了慈庆宫,阴差阳错地打了人。

最后结论:张差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傻子。

案子有了结论,接下来就是怎么上报的问题了,几个刑部老爷捏着发痛的头回府了。谁知一个小人物却让事情峰回路转。

刑部大牢的主事,也就是狱长,是每个月由刑部各司主事轮值的。而五月正好是刑部河南司主事王之寀(寀cǎi)当值的时候。

牢房

王之寀在来刑部之前,长期在基层做县令。后来在南京刑部和北京的大理寺任过职,可以算是司法领域的业务能手了。王之寀觉得张差没说实话,便打算私下会会他。

其实我们也能看出刑部几个老爷这次的审讯,存在很多漏洞。比如是否核实了张差供词的真实性?是否去调查过怂恿张差持棍的两个路人?

在五月十一日的晚上,王之寀拿着牢饭对张差说,你要么说实话,要么我就饿死你。然后奇怪的一幕就出现了,张差开始了自己的交代。这是张差的第四次审讯了。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王之寀用一顿牢房就能让张差说实话。真相是,在五月十一日晚之前,王之寀已经饿了张差两天了。以致于当晚王之寀向张差问话的时候,张差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能勉强完成答话。

王之寀 像

据张差交代,他是被乡里的亲戚带到了两个太监那。两个太监说让张差帮忙打一个人,事成之后就赠送给张差几十亩田,并把张差带进了大内。

有宦官的身影。王之寀得到了惊天信息:第一,张差不傻;第二,此事有幕后主使人。

五月十二日,王之寀把新的口供交给了刑部的大佬们。大佬们懵了,然后陷入了激烈的争吵。到底要不要把王之寀得到的新口供交上去?一方认为,此事必须追查到底;一方认为,不要牵扯太多。

其实谁都明白,这件事可大可小,一旦闹大,皇帝震怒,谁都不知道会以什么方式来结束。大明开国以来各种大案要案不断,被贬官的,被流放的,被充军的,被杀头的,数不胜数。看着这份新口供,很多人都觉得后脖子发凉。

明代官员

在激烈的争吵之后,这些官员决定马上对张差进行第五次审讯。在这次审讯中,主审官决定要对张差用刑,但有趣的是当时喊衙役执行的时候,连续喊了好几遍衙役们都没有动作。

其实我是理解的,天子脚下的当差的人,政治嗅觉都很灵敏,这些衙役也怕啊,万一真的从张差这牵连出什么大人物,自己这些炮灰估计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但张差显然没有这个觉悟,一听说要用刑,便开始竹筒倒豆子,什么刘公公如何如何,庞公公如何如何,红封教如何如何。当张差一说到了宫中宦官和民间宗教时,马上被几个刑部官员中断了审讯。

这几个官员的意思是,事情闹大了,再审下去我们几个人是压不住场子的,择日再审。

古代审案场景

五月十六日,刑部四名司官对张差开始第六次审讯。无实质进展。

五月二十日,刑部开始了对张差的第七次审讯。这次审讯,刑部十三司主要官员全部到场,这个架势是表示刑部豁出去了,要是真的审出什么事情大不了拿整个刑部来陪绑。

而这次审讯,基本也就把该问的都问出来了。梃击案,很简单

张差很可能是在北直隶一带活动的红封教教徒,蓟州人,家贫。在其岳父的引见下,认识了宦官庞保和刘成。庞、刘二人将张差到带京城,安置在刘成的外宅圈养了三年。期间张差要衣得衣,要食得食,并赠与了金银器物,且允诺事后再给予田地。

宦官 剧照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在宦官刘成的带领下,张差与一众人以光禄寺搬运食盒的差役为掩护,由厚载门进入皇城,在城中多次绕行,至东华门慈庆宫附近。而此时除张差外的其他人,都临时反悔,不敢再前。

宦官刘成便怂恿张差闯慈庆宫,遇人便打,特别要注意穿黄袍的男子。并且叮嘱如果被抓,口风要严,自会保其无事。之后的事情便是开头所述了。所以我们可以回答之前的几个问题了。

张差不是疯子,就是为了行刺太子朱常洛而来的。他之所以能顺利进入大内,是因为有宦官在帮他掩护,并引导路径。而他之所以只拿了一根木棍,是因为事先安排的并不仅有张差一人,只是最后关头只有张差敢行事。而用短棍相对于用兵器,在事后更容易混淆视线。张差口中的太监刘成和庞保,皆是郑贵妃手下的低阶宦官。

故宫

我认为,这件事的确是郑贵妃在操盘,因为从动机上来看,万历年要杀太子朱常洛的,郑贵妃是最有动机的。一旦朱常洛出了意外,其子按伦序就成为了所有在世皇子中的“长子”,再加上神宗的偏爱,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便是妥妥的新任储君。

而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离神宗驾崩仅仅只有五年的时间。作为与神宗朝夕相处的郑贵妃,她不可能不知道神宗的身体状况。而一旦神宗驾崩后,朱常洛顺利继位,郑贵妃便再无翻身之时,这也会间接迫使郑贵妃铤而走险,兵行险着。因为一旦成功,其回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在五月二十日刑部的会审结束,把结果上报了之后,神宗,郑贵妃,太子朱常洛三人的反应,也侧面证实了我的观点。

明代仕女 图

郑贵妃的表现是惶恐,对着神宗几乎用了各种招式来求情,甚至最后直接撒泼,让神宗把郑家灭族。为了求得朱常洛所谓的“谅解”,郑贵妃不惜下跪求情。再加上此案在审理期间,郑贵妃的娘家人在朝中四处活动,屡屡干涉刑部断案。郑家完全是一副保命的架势。

而太子朱常洛,在神宗明确释放出要在此事上调解他与郑贵妃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搬出了一向对朱常洛照顾有加的王皇后来说情时,朱常洛在见到郑贵妃的那一刻仍然“失态”,当面质问郑贵妃。

因为以朱常洛的懦弱性子,如果手里没有什么具体的实证,他是绝对不敢当着父皇的面给郑贵妃下定性的。

明光宗朱常洛 像

神宗呢?神宗一直都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当案子最后的审讯结果报上来之后,神宗对着哭泣不止的郑贵妃就说了一句话:去求太子。以神宗独断乾坤的性格,以他能几十年硬杠朝臣的脾气,这个时候说这么软的话,足以说明郑贵妃就是此案幕后主使无疑。

当然,最后太子朱常洛还是服软了。不服软又能怎么着,毕竟亲爹还坐在龙椅上。

五月二十七日,神宗给刑部下了一道旨意,大概意思是说,张差这个人,我看就是个疯子嘛。你们好好断案,快点把这个案子了结了。皇帝态度明确:适可而止。

之后神宗喊来朝臣,叫来太子,演了一出骨肉情深的双簧。做爹的说儿子孝顺,做儿子的说你们这些当臣子的无事生非,挑拨我们父子和母子的感情。然后朝臣唯唯诺诺,再也不敢出声。

明神宗朱翊钧 像

五月二十九,张差被凌迟处死。据说后来,太监庞保和刘成,也秘密地从人间消失了。而“梃击案”在万历年间,就这么被轻轻地掩盖住了,暂时性地划上了句号。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只是不知道这些参与此案的明朝官员们,心里此刻是苦是甜。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明朝#梃击案#郑贵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