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孩子一入学,不管是老师,还是身边人,都会告诉你,先把习惯养好。
孩子的好习惯从何而来?来自家长的坚持和引导!
下面跟大家唠唠我家女儿的跳绳、诵读习惯养成过程。
1、触手可及的目标+引导
疫情期间,女儿的班主任在班小二建立了打卡任务(我女儿现在的好习惯得益于老师的这项打卡作业),一项是体育,一项是诵读。由于不能出门,跟楼下邻居沟通后,我们就选择在楼道跳绳。另根据儿科医生的建议,早上跳绳更有利于孩子长个,于是,每天早上女儿就在家门口跳绳,我拍视频和照片,并上传至班小二打卡。
第一天、第二天还新鲜,女儿能积极配合我拍视频拍照,完成打卡。第三天开始就状况百出,不肯起床、各种墨迹、跳绳时说肚子疼,但每一次,我都坚持让她至少跳1个一分钟。为了缓解女儿的抵触情绪,每天跳绳前,我会准备好她爱吃的山竹、桂圆等,在跳绳的间隙给她吃,会哄着她,表扬她,亲亲她,抱抱她,各种腻歪的话都说,各种腻歪的动作也都做。其中,“坚持运动和阅读,会让你终身受益”,这句话每天必说。
有时候,她会耍赖,“妈妈,今天我有点不想跳绳。”“不跳怎么打卡,那我们就跳一个一分钟如何?”女儿听到我这样说,会立即起床,高高兴兴地完成打卡任务,因为在她看来,不用跳3个一分钟,占了很大的便宜。没有特殊情况,目标不可随意妥协,只可偶尔为之。
如此,坚持2个多月后,女儿每分钟的跳绳从160个上升至200个,一句话来总结,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妈妈需要做的是“温柔而坚定”,目标要触手可及,可以适当妥协,但必须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日复一日的坚持+引导
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错,21天只能说是初步养成,没有持续的坚持,很容易放弃。一个习惯的基本养成需要90天,也就是说,一个习惯要固定下来,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坚持三个月的时间。
“一开始坚持了几天,后来,我让她跳,她不肯跳,让她读也不肯读,没你家孩子那么自律。”朋友的说法,我很不认同,孩子哪来的自律,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贪玩的。
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坚持,不能断断续续地反复,反复多了,很容易放弃。我女儿早读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来自完成作业的坚持,另一方面得益于早读的效果。女儿一开始诵读的是古诗文,我们一天读三篇,读了一个星期后,女儿说,“妈妈,这个我都会背了。”她流利地背完后,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不已,“妈妈,我是不是读一年,也能参加诗词大会了。”不需要痛苦地背,自然而然地就能记住,于是,早读就顺利纳入了女儿每天的安排中。
习惯养成与否,考验的是家长!
关注我,穿行在山间与您一起走在育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