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代民间最大的娱乐,却令官场弊病丛生,成为国之将亡的征兆

2020-12-04新闻12

古代没多少娱乐节目,在戏园看戏就属于最大的娱乐。所以无论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都喜欢看戏。

但看戏还看戏,权力与娱乐一碰上面,肯定就会出问题,发展到看戏丧志,不理公务,甚至蓄养优伶,那问题就大了去!所以,清代规定官员不许到戏园看戏,不许蓄养优伶,违者严厉处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一份上谕:“在京如有需次人员(候补官)出入戏园酒馆,不自爱惜名器者,交步军统领顺天府及五城御史严行稽察,指名纠参,以示惩儆。”

虽然有禁令,但执行起来,恐怕还是大打折扣,官员经常和优伶混熟,勾肩搭背地进入戏园。于是,到了嘉庆十六年(1811年)又发了一份给内阁的上谕:“如官员侍卫等有‘挟优驰逐,混入戏园’者,著步军统领衙门,严拿究办,立即奏闻,从重惩治。”

但禁令禁的是不许到戏园看戏,没说不可以把戏班叫到会馆、官邸中演戏呀!这个连皇帝都不管!就像嘉庆四年(1799年)的上谕:“地方官偶遇年节,雇觅外间戏班演唱,原所不禁,若署内自养戏班,则习俗攸关,奢靡妄费,并恐启旷废公事之渐。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

在会馆、宅邸请外边的戏班来表演,考虑到年节也要让官员放松一下,所以不禁。但在官署衙门内养戏班,这个还是明令禁止!

于是,各级官员举行团拜活动,包括同乡团拜、同年(同一年考中科举)团拜、同寅(共事官吏)团拜、新春团拜、开印(过完春节后开始办公)团拜、贺任团拜等等,都要演戏,这种称为堂会戏。

光绪年间学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二十八日浙江省同乡京官在越中先贤祠(即浙江省会馆)团拜演戏的情况:“是日,浙省同乡在越中先贤祠团拜,演剧设宴。余亦往观剧。到者约五六百人,皆浙人,剧所演极精妙,入夜尤胜。其《战宛城》一出,写得曹孟德军容之盛,如火如荼,虽在狭小剧台上,而有千人万骑之势。夜四更,犹未息鼓。”

越中先贤祠是清代京中有名的大会馆,戏台也大,五六百人团拜看戏,其场面是颇为热闹的。

四川人丁治棠在《初度入京记》也写到光绪年间北京四川新馆举办团拜戏酒的情况:“川籍官吏们上午看戏数场,开午饭,酒肴丰洁,戏文渐入佳境”“至夜,蜡炬星燃,演《金水河》《蜃中楼》二场,妙绝。摆夜酒食面,钧乐未终,夜已深。”

这些京官们喜欢看什么戏?

当时某京官日记中录有一份光绪年间京官新春团拜夜戏单,可知当时京官们喜爱的剧目。戏单上的剧目有:《连环套》《黑风帕》《新安驿》《拾玉镯》《五花洞》《背娃入府》《长坂坡》《荡湖船》《审刺客》《让成都》《红鸾喜》《盘丝洞》

可见官员的戏路也是挺阔的,从三国到水浒,从杨家将到施公案,有武打也有言情。因为京师官吏数量多,官场堂会戏也最多。大老爷们在京中,会同年,会同乡,吃寿酒,贺新上任,那好戏也不知看了多少,每年能看到京官各类堂会戏不下二三十次。

官员看戏看得入迷,看得有趣,但对于民间戏班来说,就真是苦不堪言。因为去唱堂会戏是当差性质,不能收钱,连车钱都要自己贴。官场中下命令给民间戏班,令其到某处去唱堂会戏,令称:“传你们明天唱堂戏!”民间戏班便只好奉命前往。官吏传戏自己看,一般都是看白戏,不给钱。有时候倒并非自己看,而是作为礼品孝敬上司,在上司贺喜庆寿时献上。如是这样,上司多少给戏班一点赏钱。“传唱堂会戏”完全是官场盘剥民间戏班的一项弊政。

但如果肯给赏钱,那往往又会变成花销巨大,浪费公款。张宸在《平圃遗稿》里说到看戏开销:“康熙壬寅奉使出都时,相知聚会,都用清席(不演戏的酒席),至癸卯还朝,则无席不梨园鼓吹。梨园封赏,初止一百文钱,后则千文以为常,至有给纹银一两者。一席之费要花去二十两银。”

花钱还不是最大问题,如果搞到官员沉湎戏剧,以至于“为排遣日月唯一之当务”,政务怠懈不理,那就成为官场丑闻了。

清代最后一位肃亲王善耆,本人酷爱看戏,曾经在办公的时候在堂上高唱。一次下属刚要禀报公务,“善耆忽一声倒板,四座惶骇,久之乃引散”。此景况被人视为“亡国之怪现象”的代表。善耆府中建有戏台,他常令僚属陪他排戏,对自己喜欢的戏友,还提升官职。他当镶红旗汉军都统的时候,部下副参领韩秀峰喜爱京剧,其兄韩二刁是京中票友里有名的武生,善耆慕名将韩氏兄弟约到家中研讨戏艺,一时高兴,还把韩秀峰提拔为正参领!

前边提过朝廷规定不许各级官署自己养戏班,但晚清禁令驰废,慈禧太后自己都在宫中看戏,让太监学演戏。下边自然也有样学样,为了自娱的方便自养戏班。其中权力大的督抚衙门往往还自己不出钱,而是令首县(也称附郭县,是指古代省、州、府治所在的县,省衙、府衙与县衙同城的县)去承办,结果首县又向各州县摊派,各州县再搜刮民脂民膏,造成民怨沸腾。

#清朝#官场#戏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