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罗贯中开篇用一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分分合合”的大争之世。随后又以“桓帝昏庸无道、灵帝年幼无能”为历史背景,交待了一个在亡国边缘徘徊的大汉江山。
最后,洛阳皇宫的温德殿中突然刮起一阵怪风,一条大青蛇飞入,肆无忌惮的盘在温德殿的龙椅之上,宛如皇帝一般。这条奇异的蛇突然降临,令汉灵帝和在朝文武百官都感到惊异,称青蛇是妖孽,不敢治青蛇的罪,纷纷落荒而逃,场面混乱。紧接着便是雷声大作、暴雨倾盆、洛阳地震、黄河决堤、雌鸡变雄、泰山崩裂……
东汉末年是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明明有那么多英雄豪杰,为什么首先出场的却是一条大青蛇呢?
而早在汉家崛起之初,皇室就与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江山。而到了汉灵帝时,汉室倾颓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汉室因白蛇而兴;因青蛇而亡,倒也有一个因果报应的关系。
史学家们以“文”为“针”,以“史”为“线”,一针一线之间,勾勒出漫漫无垠的历史长河。
史学家与画家、书法家的性质大同小异,例如画家中有国画派、华庭派等等,书法家有传统派、现代派等等。史学家也分为“写实派”、“文学派”与“传奇派”。不同的派别,所勾勒出的“历史画卷”也所有不同。
比如“写实派”的代表人物陈寿,陈寿的写作手法是严谨、简洁、一语中的,所以《三国志》被公认为是三国时代的正史。而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虽然贡献大、地位高,但却不得不因为政治环境的禁锢,而去拍老刘家的马屁。
司马迁为了彰显汉室皇族一统天下乃是顺应天命之理,故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将原本是“老混混”的刘邦,描写成为一个“斩杀白蛇,获得真龙之气”的大英雄、大豪杰。当然不是说刘邦不牛,一个年过五十的老混混儿,一介布衣,开创一代王朝,他觉得有他的厉害之处,但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更多的是手段、是计谋,是尔虞我诈中的成长。他若是那种一言九鼎,刚正不阿的大英雄大豪杰,那么就该是项羽第二了。
但是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皇帝呢?皇帝的形象就得高大而且正面,甚至于万人崇拜。在古代,想要塑造这种形象最好的办法造神,用神迹来收服天下人心。
比如秦始皇的陨石,刘秀的出生赤光,都是这么个意思。
而刘邦的这个神迹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当然,这个不是说司马迁编造哈,这个传说应该是刘邦当年起兵的时候弄的)
话说刘邦负责押送一批苦力到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刘邦见这些苦力可见,便偷偷的放走了他们。
刘邦自知已经犯了死罪,故在芒砀山灌醉了秦兵,准备“跑路”。刘邦在逃跑的途中偶遇一条白色大蟒,刘邦拔出宝剑,不由分说的将白蟒砍为两段。刘邦斩了白蟒之后揭竿起义,成为大汉的开国君主。
这个故事被《史记》收录之后,无疑是增添了一份权威性,而再度流传到民间之后,便被民间戏曲、民间评书所吸纳,从而成为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先生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将“刘邦扛把子砍白蛇”的故事作为一条暗线,加入了《三国演义》之中。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这条大青蛇便是白色大蟒的后代。想当年刘邦斩白蛇一统江山,看今朝青蛇盘龙椅天下大乱。一切皆为因果。
罗贯中利用“刘邦斩白蛇”这个典故作为暗线,编造出“青蛇盘龙椅”这段故事情节作为呼应,向读者们交待了“汉室江山气数将尽”这个历史背景,用以引出“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后续情节。
高祖斩白蛇起义是大汉逐步建立并兴起的一个标志,而罗公所写的青蛇则是汉朝衰败的标志。正所谓白蛇象征着兴盛,而青蛇正是象征着衰败。这两条蛇相互照应,让笔墨从兴盛转移到衰落,恰当地反应了故事背景。
只可惜,当事人未解这青蛇出现的意义。汉灵帝没有把握住机会,卖官鬻爵,纵容宦官结党营私,士人遭遇党锢之禁,又有黄巾造反,西北凉州更是羌胡叛乱,最终天下大乱。
天道有轮回,命数将以。你祖辈斩我“白帝之子”奠定王朝,那我必定要你血债血偿。三国的卷首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青蛇的出现,正如这般是天理之循。
这便是“大青蛇”作为《三国演义》第一个登场人……“动物”的原因。
其实如果熟悉四大名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除了《西游记》本身就是神魔小说以外,其他三部世俗小说多多少少也会添加一些神话因素。《三国演义》是大青蛇,《水浒传》是开头洪太尉误打误撞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红楼梦》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所以这应该就是古代写小说的惯用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