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应该所有的家长都想拥有一个足够自律的孩子。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运动学习,尤其是兴趣班,最好一旦开始,就坚持到底功德圆满。
然而,孩子的发展过程都是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指望孩子完全自驱地把兴趣学习坚持下来,基本不太现实。
你会发现身边也有很多成年人,顶着30+的年龄,其实也没能够完全地做到自律,老板不在还不是一样的摸鱼……
话说回孩子兴趣培养这件事,如何激发孩子对某个兴趣长久的热情呢?
兴趣→爱好→特长
从小到大我们填过很多张表格,上面需要我们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可能我们却很少停下来想一想这三个看起来很接近的词汇,到底到内在含义上有哪些不同。
【兴趣】指的是对某件事或者人选择性的偏好,它所指的喜爱程度通常来的快,去的也快。比如我最近对波西米亚风格的“绳编”艺术很感兴趣,于是我在淘宝上买了一份DIY材料包,并编制了一个作品,但也仅此而已。
【爱好】在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件事相对持久的喜爱。比如很多男生“爱好打游戏”,通常他们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钟情这件事,一般不会说我今天喜欢打游戏,明天又不喜欢了。
【特长】非常擅长做一件事,并且通常比别人做的好。还是拿打游戏举例子,如果你打游戏的水平达到了电竞水平,那就可以说你的特长是打游戏了。
所以我们看,从兴趣→爱好→特长,不仅有时间维度的延长,也有喜爱程度的加深。绝大多数人擅长某些事情都是从这三个阶段逐步经历的。但是很多家长现在带孩子去兴趣班的初心有问题,经常希望直接跳过前两个阶段,让它直接成为特长。
所以当看到这位妈妈的疑惑时,我首先想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钢琴?
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问题,需要分情况讨论:
孩子主动要学:刚开始有兴趣,没多久想放弃
孩子的兴趣经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可能看到邻居家养的小狗很可爱,就吵吵着要养一只自己的,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会照顾好他。(这种时候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老母亲养他一个人类幼崽已经很上头了)
又或者看到学校文艺汇演中哪个小朋友钢琴弹的很棒,也拍着胸脯说每天练琴半小时完全没问题,但可能也意识不到:练了琴,绝大部分孩子和亲妈都会渐行渐远,母爱欠费。
这种情况,虽然满足了“兴趣触发”的初始条件,但是“如何让孩子坚持下去”就成了家长需要继续攻克的问题。
我小的时候就对绘画感兴趣,楼里的小朋友在外面疯跑的时候,我自己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画上好半天。于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妈给我报了一个画画兴趣班。
一开始的时候绝对是岁月静好,后来画着画着我也记不得是为什么就开始觉得上课很无聊,不想再画了。
当我向我爸妈表明了这个想法时,我爸的说法是:“好啊,那咱不再上了。不过这学期的学费已经交了,要不咱们把这学期课上完,下学期就不报了好嘛?”
虽然那个时候的我对上画画课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但是我爸这短短两句话的建议听起来好像还挺容易接受。于是我就接受了他的建议,但是很“巧”的是,等到期末的时候,我竟然又重新喜欢上画画了。
当时不觉得,现在回头看我爸的这个回答真的很高明啊!好啊,那咱不再上了。
先同意我的想法,当我觉得自己被理解和认同时,更易于接受后面的建议。不过这学期的学费已经交了
描述客观事实,针对我这个“勤俭持家”的孩子,已经交费不上课就浪费了,自己也觉得这样做不太好。要不咱们把这学期课上完,下学期就不报了好嘛?
一学期的课程一共也没有几节,画画课上只是有点无聊倒也不至于痛苦。况且我爸已经答应我下学期可以不再上课了,所以我觉得坚持上完剩下的课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建议。
更妙的是,小孩子的兴趣本就善变,今天说不喜欢,没准明天就喜欢了,有那么一两个月的缓冲时间,没准兴趣又回来了呢!
我猜我爸回答我的时候可能没想过这么多的“套路”,但是他做到了理解我的感受,尊重我的想法,并给出了更合理的建议。
不夸张的说,这两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否则后来,也不会有一个从清华美院毕业的我了。
有的兴趣坚持下去可以发展为特长,成为真爱;
而有的就像前任,只是人生中的过客,爱过。
上中学的时候,我被一部《和你在一起》电影洗脑,对小提琴喜欢的不要不要的,非缠着我妈让我学小提琴。
明白人都知道,上中学了才开始一门弦乐的学习,基本也成不了什么气候了。而且那时候我家也不富裕,学乐器多出来的花销也挺难为他们的。
但是耐不住我死皮赖脸的要求,他们终于同意我在十多岁的“高龄”学小提琴了!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自然是兴奋的,但是渐渐的,每次练琴手指头都会磨的生疼,小提琴入门练习曲听起来像驴拉磨也不为过,而且中学的课业负担已经开始多了起来,留给我练琴的时间越来越少……
终于,我这个一时兴起的兴趣半路夭折了。
但是整个过程,亲子关系都十分的和谐,哪怕在我宣布放弃的那一刻,爸妈也没有一句:“你看看,早就叫你别学了吧,还浪费钱!”之类的话。
时到今日,虽然琴没练出来,但是我却没有什么遗憾,而且我总觉得,有朝一日没准我还会再和提琴重修旧好呢?
所以你看,坚持学习一门兴趣爱好和谈恋爱真的很像。和不合适的兴趣爱好说再见就像分手,好聚好散没准哪天还能再续前缘。可如果分开的时候非要互相埋怨痛恨至极,那真的只能老死不相往来了。
一部分兴趣的学习是由孩子的兴趣触发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家长们的决定。
通过我的观察,由家长发起的特长学习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家长想让孩子学:为升学保驾护航
很多家长觉得多学一门技术就可以为孩子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我的观点是:为孩子铺路无可厚非,既然从功利的角度考虑这件事,那就功利到底。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考虑,那“特长”的选择就要考虑性价比了。
- 竞争的烈度:如果想通过学钢琴,在众多琴童中脱颖而出,难度其实并不低于常规考试,显然这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选择。所以从降低竞争烈度角度来看,要选择小众但需求稳定,竞争者更少的特长。
- 可投入的资金和时间精力:在海南学滑雪显然是一个对资金和精力要求很高的特长选择。又或者你想让孩子学马术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城市里,一年再花个一百多万养匹小马,可能对于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可就没有像丁真那样诗情画意了。
而且,任何一个特长项目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同时付出相当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学习任务徒增的时候,亲子关系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 家庭资源积淀:如果你是音乐世家,非要选择一个体育特长,不是不可以,但是路一定没有选择一种乐器更好走。
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可能就不是兴趣第一,而是资源第一了。
家长想让孩子替自己完成心愿
我承认有一段时间我就是这样的妈妈。我小的时候,经常有钢琴兴趣班的老师来学校挑“好苗子”,因为我的手指又细又长,所以每次都会被选中。而且我也觉得会弹琴的女孩知性优雅。但是那个时候家里没条件,没学成琴成为了我童年的遗憾。
所以有了孩子以后,我有段时间会把学琴作为虎姜的默认选项。
但是后来逐渐冷静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把你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就像武侠剧里把上一辈的恩怨牵扯到下一辈一样。如果你的孩子替你完成了心愿,而他的心愿又无法实现,只能再继续压榨下一代,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所以属于这种情况的,我劝你趁早放下,回头是岸……
不为别的,只想孩子有个可以陶冶情操的爱好
如果家长的期待放在这个阶段,事情就会好办很多。恰巧孩子又对某个项目有兴趣,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给予一些支持,整体画面就相当地母慈子孝。
任何一门技能的学习,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总会遇到平台期,这也是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回顾阶段性的学习成果。
::提供正向反馈::
还是拿学琴为例,孩子第一次练琴时,帮他录一段小视频,无论指法有多么的不娴熟都不要删掉,还可以请孩子聊一聊此刻的心情与感受,以及他对学琴这件事的期待。
等到平台期不想练琴的时候,拿出来回看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其实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某些曲目了。家长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正向反馈,把进步可视化。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可以帮助他记录一下,等再遇到瓶颈的时候再出来给自己打打气。
::搞清学习动机::
此外,学习兴趣最大的屏障就是觉得“无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学的最差,因为那时候我觉得记住几几年哪个皇帝颁布了什么法令对我的生活毫无影响啊,我觉得学习历史对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但物理就不一样了。各种现象背后的原理让我在生活中可以用很多的应用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物理成绩一直很好的原因。
对孩子也是一样的,搞清楚学了有什么用,有助于更长时间地保持学习兴趣。
我有一个朋友,成年之后才自学吉他。有一次他跟我半开玩笑的说,要是青春期的时候他妈妈告诉他,学会弹吉他对追姑娘有帮助,肯定屁颠屁颠地去学了。
某种角度来看,学习和犯罪是一样的,都需要动机。
::坚持练习::
想要所有成就,离不开坚持的练习。尤其是艺术类,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在里面。“今天画画没感觉”应该是很多美术生都说过的话。
曾经我在学画的时候给自己提过一个要求:有感觉的时候画一幅好画,没感觉的时候就画一幅完整的画。
兴趣水平的提升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次练习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状态不好的时候,既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不能完全没有要求。拿练琴来说,可以慢但不要错,拿画画来说,可以不精彩,但是不能不完整。
::及时止损::
当然,还有一种我们最不想遇到的情况,那就是学习的过程孩子痛苦,家长纠结。继续学下去看不到前途,就此放弃又不甘心。这种情况就趁早放弃及时止损吧。
世界上可以用来陶冶情操的事情多了去了,何必非在这一件事上死磕,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