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年间,明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秘密管理、调查、敲打臣子,而在管理大明法律的部门“三司”之外,设立了一个执行庭特殊任务的捕快部门——六扇门。
“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督察院。是受理、处理案件的国家机关,相当于现如今的公检法。
六扇门的工作职能于三司大体相同,都是以维护大明律法为核心。不同的是,六扇门有秘密逮捕、秘密审理、秘密处死的特权,其性质相当于当年的中统局。
六扇门,起源可追溯的隋唐时期,按照传说,唐贞观年间,各地还有很多隋末农民起义的残余势力,当然还有很多所谓的绿林好汉。对付这些人,普通的捕快衙役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朝廷开始设置专门的机构,训练一批本领超强的青少年,也就成了“六扇门”。而其原名叫做“三法司衙门”,只是因其衙门出口的特殊构造,而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六扇门”。
明朝时期的官府、衙门的建筑构造非常有讲究。衙门的出口必须面向南方,《增广贤文》中有言:“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南方象征着“称臣”,东方则象征“主道”,所以古代的皇宫大多数都是门口向东的,而古代的官府、衙门的门口,则必须向南,表示向皇帝称臣的忠心。
六扇门的门口向南,门口耸立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并不是我们主观意识上认为的门,而是一间“门形状的房子”,这个房子的深进是三间开,每一间有两扇漆黑、厚重的门扇,一共六扇,“六扇门”这个名字便由此得来。
“六扇门”是古代衙门的最高规格,普通的衙门只有两扇门,州府衙门四扇,只有中央等级的衙门才有资格配被“六扇”。
在明朝,有资格配备“六个门扇”的只有三法司衙门,也就是六扇门。而清朝则只有“九门提督”所管理的“步军统领衙门”有资格,足见“六扇门”的权利以及地位非同寻常。
最初建立“六扇门”,算是一个秘密训练基地。许多有能力的人被送进去训练,被称为“鹰犬”。训练完成后,他们就负责处理和绿林道上的事情。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这个组织发展地更加完善,其中包括密探、捕快和杀手的一个组织,里面的人都是高手。
所以“六扇门”中的捕快和一般衙门的捕快大为不同,因为六扇门所执行的任务极其特殊,所以“六扇门”中的捕快大多由武功高强的大内侍卫和武林高手组成。每位捕快配发一个特制的腰牌,在“六扇门”的捕快执行公务期间,只要亮出腰牌,各省市的衙门都要配合“六扇门”的捕快办理案件。
“六扇门”主要受理一些大案要案,比如调查谋反、歼灭邪教组织、捉拿朝廷命官、执行江湖大案等等,“六扇门”由朝廷直接指挥,除中央之外,其他地方官无权命令“六扇门”。
这些人处理一些官方不好出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特殊性,既要受国家法度的制约,又要熟知江湖规矩,和江湖上各大势力都能说得上话。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两种角色的转换,使得他们增加了更多神秘性。
比如“六扇门”还有一个特殊职能,就是“卧底”,江湖中的“盐帮”、“马帮”、“水路灞子”等等大型帮会,都有“六扇门”的捕快在其中卧底。一旦这些帮派有谋反朝廷的动向,“六扇门”有权利将其直接歼灭,所以明朝时期的各大江湖门派,纷纷闻其色变。
由于“六扇门”的手段凶狠,行动诡异,权利巨大,几乎无所不在,所以时间一久,“六扇门”几乎成了江湖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强大势力。
六扇门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背后的朝廷扶植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按照法规来说,根本没法处理。但是如果一直不处理,时间长了对朝廷的法度威严又造成了伤害,所以六扇门自有他存在的意义。这些人通常只接手,江湖恩怨斗争以及官府长时间通缉的要犯。
他们代表衙门,对于朝廷暂时统治不到的“江湖”,进行暂时性的统治。因为背靠朝廷,所以他们在江湖上有极大的权势。但是也被其他没有投靠朝廷的江湖豪杰所不齿。“朝廷鹰犬”就是赠送给他们的外号,凸显出江湖人对他们的轻视,以及轻视背后的忌惮。
万历年间,明神宗推行“一条鞭”的恐怖政策,民间的反抗声不绝于耳,六扇门作为反恐反暴的司法组织,多次暗中镇压民间的小规模起义,被神宗大为赞赏。
崇祯年间,六扇门在“魏忠贤”一案中表现出色,而被崇祯皇帝嘉奖。
明朝灭亡后,“六扇门”这个神秘的司法组织也随之消失,成为了一个江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