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果崇祯皇帝没有杀袁崇焕,那么大明王朝还能续命吗?

2020-12-04新闻5

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明王朝的灭亡是由于崇祯皇帝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离间之计误杀了辽东守将袁崇焕,导致整个辽东尽数落入后金大军手中,大明王朝随之灰飞烟灭。

这种观点乍一看说的头头是道,但结合历史仔细分析却经不起推敲。

袁崇焕的死对大明王朝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袁崇焕以文人身份镇守辽东期间,杀的后金大军人仰马翻,一代枭雄努尔哈赤也为之丧命,后金士气大挫,至少袁崇焕生前后金军无法撼动整个大明王朝统治的根基,然而,这种战略态势自袁崇焕一死,辽东却陷入了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无法整合成一块布防严密的铜墙铁壁。

但从当时整个辽东在明王朝所处的战略态势来看,一方统兵诸侯被冤杀还远不足以导致一个王朝的葬送。

审视历史,不难发现,袁崇焕在被冤杀的14年后,清军才得以叩关入主中原,由此可见,并非是袁崇焕一死清军立刻就入主中原,因此这种以一人之能力来看待大明王朝兴衰的狭隘历史观未免有失偏颇。

由此,我们会经常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倘若袁崇焕不死,满清能顺利入主中原灭亡大明王朝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大明王朝有袁崇焕这样出类拔萃忠心耿耿的统帅来镇守辽东是崇祯皇帝的大幸,袁崇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朱明王朝覆亡的历史宿命。

可以说明王朝的灭亡归根结底纯粹是老朱家自己玩死了自己,而不是他外部满清大军和内部农民起义造成的,当然不可否认,这两股势力也占据着重要因素。

然而,老话说的好:不作死就不会死!

下面我们来看看老朱家是怎么样玩死自己的大明王朝的。

分封建藩

明朝创立伊始,朱元璋与大臣谋士们总结了宋、元灭亡的“主弱臣强”的历史教训,因此采取分封建藩的方式一口气分封了二十五个诸侯王,并设置了宗人府制定了《天潢玉牒》来规范管理诸侯王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冀希望将来大明王朝江山出现危机,各路诸侯王大军前来勤王解难。

安排好身后事的朱元璋自以为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固若金汤,不曾想在朱元璋去后,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造反将朱元璋指定的法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篡夺了大明江山。

历史总喜欢与朱元璋开玩笑,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作为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的朱棣,深知藩王拥兵自重的危害,登基后的朱棣采取了多套“组合拳”接连削掉了各藩王的军权和土地经济权,藩王自永乐朝开始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说通俗点就是那些藩王们以后的日子里别指望政治上能有什么作为了,老老实实坐等国家养老吧!

为此永乐皇帝朱棣制定了这样一套严密养老的国家方案:皇帝的其他儿子,要封亲王,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再往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们,要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

初看觉得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宗室养老体系很妙,既解决了藩王们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又让朱棣摆脱了屠戮宗亲的历史恶名(虽然朱棣很喜欢杀人)。

这种宗亲养老体系刚开始的确很不错,国家风调雨顺国力强盛,有的是钱养着那些宗亲,只要他们不造反,不闹事一切都好说。

但时间久了宗亲们不造反了,却一门心思的开展轰轰烈烈的造人运动去了。

根据史料统计,到了明天启年间宗室藩王人数已经达到了60多万人!此时的藩王宗室已经成为地道的国家寄生虫了,他们由专门的财政养着,一生衣食无忧游手好闲不劳而获,整个国家的财政墙角为之掏空。

有这样一群蛀虫在啃食国家墙角根基,大明王朝想不垮都难。

病态的廷杖制度

廷杖最早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作为一种不常用的惩罚手段,廷杖仅仅是打几下犯有过错的大臣的屁股,因此还远未形成一项制度化规程。而到了明朝,廷杖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打屁股了事的。

据《太平御览》等相关文献史料记载: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钩,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

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连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会落下终身残废。

廷杖最高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极少有存活的记录。廷杖八十,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爷的门槛。

而明朝的大臣不仅不畏惧廷杖反而以遭受廷杖为荣,并以此认为靠挨几下板子就可以名垂青史值得。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成员有事没事胡乱找茬求虐找打,关键是那些求虐大臣拿出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凭如何抡打就是不投降,这种以受虐为享受的病态受虐狂式做法让明朝的家长皇帝很是头疼, 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大礼仪之争”到万历皇帝“国本之争”明朝历代皇帝都深刻领教了这帮“疯人院”里跑出来的大臣的厉害。

廷杖不是明朝首创,但作为一项固化制度却定格于明朝,明朝大臣又是将廷杖制度玩出花样翻新的病态大家。套用今时广告词来说:“廷杖制度哪家强?北平朱明找皇墙”。

当一个王朝仅靠病态的武力廷杖制度简单粗暴地处理君臣关系,那么这样的一个王朝距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反历史的兵制

明朝军事机构由皇帝、五军都督府、兵部和卫所构成。皇帝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拥有调兵权和点将权,全国各战略要地设置卫所,卫所军人都有稳定的军籍和田地,平时不打仗时安心耕田从事农业劳动兼军事训练,战时听从调遣;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军籍;兵部负责下达皇帝的调兵将令。

遇到战事先是由皇帝下诏点将,兵部传达皇帝圣旨,五军都督府则通知各地卫所军队集合开拔。

这种集合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和两宋的兵役制为一体的军事构置在大明王朝前期对于强化中央集权的确功不可没,但随着土地兼并和贪污腐化横行,卫所军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尽数被上层军官所侵蚀,大量军籍人口开始逃散,国家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单兵战斗力极其低下,大明王朝军队整体实力状况岌岌可危,这也在日后大明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显露无疑。

朱元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他是想通过抓牢“枪杆子”为后世子孙打造一个固若金汤的大明王朝,然而历史却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你是再厉害再牛掰的朱重八,历史的车轮还是会无情地从大明王朝躯体上碾压而过直到体无完肤。

当然一个王朝的灭亡绝不是仅仅几个单纯的原因所能捋得清的,明朝也不另外。但若对比历史从大的方面来看,明王朝倾覆的祸端很大程度来源其自身。当大明王朝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腐烂到了根子,在农民军和清军两股势力叠加的催化之下,一座曾经几何时威名赫赫的朱明王朝也随之轰然倒塌。

看待历史本不应该存在个人主义英雄论,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能有振臂一呼挺身而出的英雄豪杰独自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以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强烈意志决定心来捍卫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尊严,那么这样的民族才有资格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泱泱华夏五千年,也许正是有着袁崇焕这样前赴后继的英雄儿女我们的民族才能依然傲立于世界之巅而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不曾断绝吧!

#明朝#袁崇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