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养孩子越来越费钱,家里的孩子被称为四脚吞金兽。我们总以为有钱就能养好孩子,却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止是钱。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究竟来自于哪里?
是孩子本身的天赋,还是家长的认知?
最近看了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我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本身。
纪录片中讲述了四个来自于北京的10-11岁的少年,每个孩子都足够优秀,都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11岁的女孩陈思凝。和10岁的男孩严若愚。
陈思凝11岁,考入了北京市八中的少年班。
北京市八中的少儿班,据说每年会有1500名学生报名,经过初试、复试、试读三轮筛选后,会选出30名学生,因为秉承宁缺毋滥,所以有时候甚至选不够。
镜头面前,11岁的思凝说话逻辑特别清晰,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感,对自己的安排非常的清楚,每天下午自己需要干哪些事情,自己有哪些弱点,哪些需要加强,这些都是自己安排。
当记者问给妈妈打多少分时,她说自己给妈妈打8分,这是因为妈妈平时不太管自己,给自己的自由太多了。
当别的孩子都嫌弃家长管的太多的时候,这个11岁的女孩反而觉得妈妈管得太少,因为妈妈管得太少,孩子竟然还如此优秀,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
谈到教育经验,思凝的妈妈说到两点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点, 孩子学习父母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己发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点, 从小她就对女儿说,你们这代人一定会去火星的。
所以看了思凝妈妈的育儿法之后,就不难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的优秀。而这位妈妈之所以如此不同可能和她的身份有关,她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硕导。
严若愚10岁,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天津,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一起搬到了海淀区。
这个孩子同样非常的优秀。在他的升学简历上,光奖项几乎写了一页还多,数学、英语、语文每一科均有涉及。
但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妈妈说的孩子给他们上的情绪管理课。
孩子对父母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瓶,你们下班后进门前把你们的瓶子倒空了,要不然回到家装不下,就要发脾气了。
父母两人感受特别深,孩子小小年纪,情绪管理比父母还要厉害。
看完了这几个孩子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拼钱了,更多的是拼父母。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父母。
正像严若愚妈妈说的,孩子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那个认知,我们没有把孩子带到那个地方。我们与别人家的父母差距有多远
所以今天我们在说起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自己要反思,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北京的教育资源是不能比的,北京的父母收入和文化水平是不能比的。
这些说法都对,但是在教育这件事上,金钱和学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对孩子的支持。
思凝的妈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所以11岁的女孩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己安排的,作为大学老师妈妈对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过多参与。她从小对女儿说,你们这代人一定是会去火星的。
很多网友说,这位妈妈的格局很大,在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妈妈也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方法。
10岁的男孩椒椒,同时学习了七八个兴趣班,妈妈的要求是孩子不一定非要学习知识,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努力帮助孩子发现兴趣,也许孩子的兴趣就可以足够养活自己。
作为普通的父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财力,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要如何去帮助孩子。每个人都有成为优秀父母的潜质
不断的去学习,让你的思想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时代在变,我们育儿的理念也在改变,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思凝的妈妈说要去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聪明的父母了解后可能会去学习,大部分父母可能只是听一听。
当我们想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的时候,一定是建立自身具备的能力之上,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我们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养育孩子不是弥补短板,而是发挥长处
很多人养育孩子,会像心理学上的“木桶效应”,频频去补充孩子的短板,但是这样做会非常的累。相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去发挥孩子的长处和优势,这种愉悦的心理过程,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然后乐于尝试短板,从而更有机会把短板弥补上来。
而一上来就抓住短板去猛攻,常常非常累还没有效果。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扬长避短,发掘孩子的优点、长处,并加以鼓励,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更加的优秀,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是父母认知的差距。虽然北京的孩子天然具备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对于父母来说,经济条件不同,我们对孩子付出的爱是相同的,只是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真正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因为做合格的父母,有金钱还真的不够。